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網路媒體走轉改】銘記歷史繼往開來——長征路上的扶貧新長征

2017年01月13日 10:26:25  來源:國際線上
字號:    

  氣吞山河的人間奇跡、震撼人心的偉大壯舉、波瀾壯闊的宏偉史詩——當時光已經逝去80年,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書寫的兩萬五千里長征正顯現出全新的內涵。“不怕犧牲、前赴後繼、勇往直前、堅韌不拔、眾志成城、團結互助、百折不撓、克服困難”——長征精神正在革命先烈曾經踏足的地方煥發出新的耀眼光芒,在打贏脫貧致富攻堅戰實現偉大中國夢的新長征道路上成為新的精神力量。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八月至九月,來自全國各地數十家媒體的數百名年輕人,再次踏上這道紅色征程,深入革命老區,切身感受長征路上的今昔巨變,零距離發掘奮鬥在脫貧致富新長征路上的動人故事和點點滴滴。

  江西:萬里長征始於此 電商帶來新生機

  江西于都,1934年10月,中央機關、中革軍委和中央紅軍主力8.6萬人集結於此,開始舉世聞名的兩萬五千里“長征”,于都從此成為“地球上的紅飄帶”的起點載入史冊。

  今天,充滿紅色氣息的于都縣大力發展電子商務,街頭林立的淘寶店將當地的特色農産品銷往大江南北。紅色革命傳統與現代商業完美結合,為村民致富發展鋪就了一條創業之路。主動擁抱“網際網路+”和大物流時代,于都已經建設了85個淘寶村級服務站、222個京東村點,13個農村e郵服務站,覆蓋了全縣123個貧困村,成為了江西遠近聞名的淘寶村。

  “截至2016年7月底,全縣所有農村服務站成交訂單30.94萬餘筆,線上成交金額7230多萬元。這種線下産品線上銷售的方式,不僅解決了農産品銷路不暢、價格偏低的難題,還吸引了一批外出務工村民返回家鄉創業。”于都縣商務局局長郭清峰介紹。

  江西興國則是著名的紅軍縣、烈士縣、將軍縣和蘇區模範縣。蘇區時期,全縣23萬人口裏9.3萬人參軍參戰,前後更是多達5萬餘人為國捐軀。在血與火的考驗中,孕育了肖華、陳奇涵等56位共和國開國將軍。

  圍繞精準扶貧口號,抓住“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契機,今年以來,興國縣大力引導廣大群眾融入“網際網路+合作社+基地+農戶+配送”電商扶貧鏈條開展創業,並選樹貧困戶、殘疾人等電商創業就業典型,引導全民創業。當前,興國縣電商創業,O2O、B2C、C2C多種形式全面發展;從民居到車庫、從電商園到田間地頭無處不在。

  興國縣現已建成集商品貿易、技能實訓、創業就業等多功能多業態縣級電商産業園,並建立農産品倉儲物流配送中心、一批鄉鎮創建電商孵化基地、25個鄉鎮電商服務站、304個村級電商服務點,初步形成了縣、鄉、村三級電商扶貧服務網路,大大解決了交通、資訊問題,突破了農産品銷售“最後一公里”,為農産品找到銷路,為貧困戶找到出路。

  江西的精準扶貧案例還有很多:于都羅坳鎮大橋移民新村;興國“農家書屋+電商” 工作品牌、傑村鄉萬畝油茶基地;瑞金葉坪鄉田塢村現代農業示範園、壬田鎮鳳崗村“廖奶奶鹹鴨蛋”産業合作社等等,讓江西老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讓老區百姓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從貧困山區到新村樓房,脫貧致富新長征,江西走得很自信。

  湖南:通道轉兵紅軍轉運 旅遊催生新經濟

  “湘江血戰”“通道轉兵”……湖南是紅軍的命運轉折地,是紅軍長征走向勝利的奠基地。

  1934年12月,經過湘江血戰中央紅軍九死一生,中央紅軍和軍委兩縱隊已由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到3萬人。佔領通道縣城後,中央領導人在這裡召開了簡短倉促而無比重要的“通道會議”,會議決定改變原定向湘西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的計劃,改向貴州西進,這既挽救了紅軍免於走向毀滅,更是中國共産黨乃至中國的命運的轉捩點。

  “堅定信念、實事求是、獨立自主、勇於擔當”,在16字的通道轉兵精神指引下,通道確立了生態立縣、旅遊興縣和産業強縣戰略,依靠侗寨、侗戲、侗錦及山清水秀,通道圍繞旅遊扶貧帶動村民脫貧致富下足了功夫。

  事實證明了決策的正確性。通過完善旅遊基礎設施等措施,越來越多的遊客正前來通道遊玩,“2013年70萬人次,2014年140萬人次,2015年260萬人次,今年估計會突破350萬人次,旅遊收入可達到13億,旅遊這塊的增長基本在30%以上,”通道縣委書記印宇鷹説,旅遊扶貧成果也正在顯現,“去年300多貧困戶一萬多人參與到旅遊扶貧這一塊,有60多家貧困戶做了星級農家樂,皇都侗文化村村民的平均收入,2015年比2014年增加了近2000塊錢。”

  在張家界市,旅遊産業更是中流砥柱般的存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這裡得到極致體現。而當地政府也正在依託圍繞武陵源、天門山這樣的金字招牌核心景區,來向景區週邊擴大旅遊産業的影響力,推動旅遊扶貧。

  在武陵源區,政府確立了距離景區近的直接從事旅遊相關産業,距離略遠的發展鄉村旅遊産業,距離更遠的發展旅遊相關産業的策略。如今在武陵源景區週邊,整齊乾淨的鄉村客棧隨處可見;而據介紹,在其他偏遠貧困鄉村,也村村有産業,“魚泉貢米”等正經營得風風火火。當地扶貧幹部告訴記者,實現今年“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村全部退出、在全省率先實現脫貧摘帽”的目標信心十足。

  因習近平總書記親臨考察而聲名鵲起的湘西花垣縣十八洞村更是不得不提。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裡作出“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16字方針,並要求十八洞村模式要“不栽盆景、不搭風景,要可複製、可推廣”以及“不搞特殊化,但是不能沒有變化”的重要指示。

  3年來,按照“扶貧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的要求,十八洞村辦起特色鄉村旅遊,吸引了大量遊客前來。不少村民開起了農家樂,一年收入數萬元,這是以往全靠務農年收入幾千元的他們怎麼也想不到的巨大變化。加之發展獼猴桃基地、特色苗繡、特色種養、勞務經濟和電子商務産業,如今全村542位貧困人口裏已有265名貧困人口摘下“貧困帽”。更重要的是,十八洞村模式在整個花垣縣已經複製推廣,2013年以來實現減貧2.8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17.8%,2015年農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6276元,比2013年增加1373元。

  貴州:黨和紅軍重大轉捩點 特色産業解難題

  “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貴州”這句耳熟能詳的廣告語是貴州美景的真實寫照。但除了美麗景色,貴州濃厚的紅色基因同樣令人感嘆:政治上挽救了黨和紅軍的遵義會議、軍事上挽救和保存了黨和紅軍核心骨幹力量的四渡赤水,以及橫跨烏江、巧奪金沙江……無不為人們所耳熟能詳。

  雖有豐富的山地旅遊資源,但受制于相對滯後的經濟條件等因素,因此貴州也是貧困大省。貧困人口多,貧困面積大,扶貧任務任重道遠。但通過堅定信念、堅韌不拔、不怕苦不怕累,充分發揚“長征精神”,貴州直面貧困難題,正使經濟面貌逐步改善。

  在肇興侗寨,侗族同胞依靠出租自己的寨子、賣手工侗族刺繡以及大學生回鄉創業過上了小康生活;在湄潭縣,當地的“七彩村落”、田家溝依靠打造茶旅一體化的旅遊新模式,村民們年收入已經超過3萬;在仁懷,茅臺鎮也實現了從專一酒業到旅遊城市的轉變。“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出自毛澤東的 《憶秦娥 婁山關》,如今的婁山關已經成功走出了自己的創業致富路,通過藤編産業帶動了一方百姓走向致富道路。

  “十二五”期間,貴州全省減少了656萬貧困人口,農村貧困發生率預計從33.4%下降到14.3%,累計35個貧困縣744個貧困鄉(鎮)“減貧摘帽”……

  近年來,貴州就立足自身條件,按照習總書記的指示,努力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打造了一批生態旅遊産業。自2013年實施“100個旅遊景區建設工程”以來,全省“100個旅遊景區”累計簽約建設項目477個,簽約金額2063.09億元,到位資金622.95億元,完成投資689.71億元,建成旅遊項目2018個。

  數據是可喜的,數據也是最有説服力的,在這背後,體現著無數貴州黨員幹部和人民群眾突破重重困難的精神,這種精神,正如紅軍長征巧渡金沙江時,用一塊塊的木板鋪著過河一樣,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迎頭趕上。這種精神,無疑是“紅軍不怕遠征難”的最好體現與延續。

  四川:死亡行軍人勝天 天災之後換新顏

  紅軍翻雪山過草地,非戰鬥減員萬人以上,其艱難程度後人難以想像,這是人類歷史上最悲壯的死亡行軍。在四川紅原縣日幹喬大沼澤不遠處的紅軍過草地紀念碑上則刻著:“任何民族都需要自己的英雄,真正的英雄具有那種深刻的悲劇意味;播種,但不參加收穫。這就是民族脊梁。他們歷經苦難,我們獲得輝煌。”四川在紅軍長征史上也創下中央紅軍征戰時間最長、紅軍長征線路最長、經過地域最廣、自然環境最惡劣“四個之最”。在先烈的步伐之後,如今這裡也正悄然變化。

  作為中國工農紅軍強渡大渡河戰役的革命紀念地,安順場在2005年被評為全國首批100個紅色旅遊精品景區和30條精品線路之一,2013年9月被全國旅遊景區品質等級評定委員會評定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現在的安順場街頭,兩旁的建築白墻青瓦,一派古香古色的川西風格新民居。安順鄉鄉長史呷向記者介紹:“安順鄉借力紅色文化資源開始大力發展旅遊産業,再通過農旅融合模式,讓當地經濟步入發展快車道,農民腰包漸漸鼓起來了。”“今年第二季度,全鄉每人平均存款已經超過1萬元,全鄉總存款數近1億元。”

  雅安市蘆山縣,長征途中紅三十軍曾在這裡戰鬥,2013年蘆山地震也讓這裡“有所不同”。在震中的龍門鄉, 220個災後恢復重建項目已逐步完成,31個新村聚居點完工入住,基礎設施得到極大改善。在重建過程中,龍門鄉按照“小規模、組團式、生態化”、“低樓層、緊湊型、地域風、微田園”的設計理念,將青龍場村打造成為農旅結合、産村相融的示範村。按照“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大力發展農産品加工、鄉村旅遊和現代農業服務業,以優質獼猴桃、高山生態茶、高山生態蔬菜、珍稀林木、林下養殖五大特色種養植業為抓手,走農旅結合、種養迴圈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

  三年的努力後,地震災區已經“浴火重生”,龍門鄉現在的目標是力爭到2018年率先進入全面小康。

  紅軍三次翻越夾金山所在地雅安市寶興縣雪山村,如今也在半山腰上建立起了一個休閒旅遊民俗度假村。截至今年9月,雪山新村已經接待遊客6萬餘人次,今年一年全村裏的民宿和餐飲估計可實現産值300余萬元。

  有著“紅軍翻越雪山第一村”之美譽的阿壩州小金縣達維鎮夾金村,一方面作為紅色教育基地接待每年眾多的幹部和遊客,一方面也發展起了自己的增收産業。在村主任陳望慧的帶領下,村裏種植玫瑰花的經驗已經推廣到全縣,小金縣13個村、1107戶農戶種植了玫瑰4000余畝。過去種莊稼一畝地年收入三四百元,現在第一年一畝地年收入可達1500-1800元,第二年可達3000元以上。

  甘肅:三軍會師長征結束 電商開闢新天地

  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一 二 四方面軍在甘肅省會寧縣勝利會師 地處甘肅省中部,因“地控三邊,縣居四塞”而素有“秦隴鎖鑰”之稱的會寧縣,見證了偉大長征的勝利結束

  如今,會寧立足縣域實際與優勢資源,搶抓國家實施“網際網路+”戰略機遇,以電商進農村、電商促産業為重點,強力推進電商産業發展,促進電子商務進農村與精準扶貧深度融合,有力推動了縣域經濟轉型跨越發展。

  近年來,會寧縣把農村電子商務發展作為培育現代流通體系和精準扶貧的強大引擎,構建特色農産品網路行銷便捷通道,打造數據網路中的“綠色會寧”、“精品會寧”。該縣已有9個産品通過了國家有機産品認證,1個産品通過了國家綠色食品認證,4個産品通過了無公害農産品認證,17項産品獲省級著名商標。特色、綠色、有機産品的培育為發展電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通過深入推進寬頻網際網路及行動通訊基礎設施建設,以及“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建成會師商貿、金海商貿、依禾商貿3個商貿配送中心、18個直營店和82個三農服務站;文齊、名育、旭泰、中邦建材等4戶物流企業落戶會寧,打通了農産品雙向流通“最後一公里”。

  為拓寬電子商務發展渠道,會寧縣積極引進阿里巴巴電商等第三方平臺,把實施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建設工作與阿里巴巴“農村淘寶”項目有機結合,協調推進,全面實施九館一中心、鄉村電商服務站點、村淘合夥人招募和千名電商培訓等工程。

  隨著農村電商的發展,會寧縣積極探索電子商務發展模式,依託品牌産品,初步形成“個人+網店”、“實體店+網店”、“企業+網店”、“品牌+網店”的基本模式。在經營實體店的基礎上開辦網店,厚積薄發,不斷創新電子商務發展新模式,實現實體經濟與網路經濟的融合發展。

  陜西:長征終點革命聖地 黃土地上的滄桑巨變

  陜北,是紅軍長征的落腳點,也是抗日戰爭的出發點。沒有這兩點,就沒有中國革命的勝利。1935年10月19日,中央紅軍勝利到達陜西吳起,結束了兩萬五千里的長征,也由此開啟了黨中央在延安光輝的13年曆程。

  陜西省現有貧困縣56個,佔全省縣(區)數的一半以上。“十二五”以來,陜西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多元投入,扶貧開發力度大、進展快、成效好,全省國家標準下貧困人口由2010年的756萬人減少到2015年的264萬人,貧困發生率由27.3%下降到10.4%。

  陜北延安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是全國著名革命老區,也是一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2015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回延安視察並主持召開陜甘寧革命老區脫貧致富座談會後,延安市委、市政府進一步精準扶貧對象、夯實幫扶責任、落實幫扶措施,全面解決了“扶持誰、誰來扶、怎麼扶”的問題。9月27日——29日,採訪團一行深入洛川縣、延川縣、吳起縣等精準扶貧縣,見證了黃土地上昔日的貧困山村發生的滄桑巨變。

  洛川縣是陜西蘋果的發源地,當地政府大力發展現代蘋果産業,積極實施産業扶貧,目前全縣蘋果總面積50萬畝,農民每人平均3.1畝,居全國之首。2015年,全縣蘋果總産量85萬噸,蘋果總收入40億元,農民每人平均蘋果連續四年純收入突破萬元。小蘋果做成了大産業,蘋果成為了當地名副其實的“致富果”。為了增強標準化管理,當地政府建院栽植,果園效益大幅提升。在洛川縣舊縣鎮洛陽蘋果標準園內,果農喬月英看到自家果樹上結滿了紅彤彤的蘋果,樂得合不攏嘴:“以前種莊稼,維持生活都難,自從種了蘋果之後,現在一年能收入十幾萬!”此外,洛川縣還積極吸引電商進村,拓寬蘋果的銷售渠道,被授予“全國農村電子商務示範縣”。

  延川縣是陜甘寧革命老區振興規劃重點扶持縣、新一輪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脫貧攻堅工作已到最後一公里“啃硬骨頭”的衝刺期,剩餘的脫貧人口脫貧程度深、難度大、成本高。延川縣為此大力開展精準扶貧工作,在建檔立卡“回頭看”的基礎上,精準識別扶貧對象,按照“一村一策、一戶一法”的工作思路、因地制宜確定了移民搬遷脫貧等12類差異幫扶措施,確保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在延川縣文安驛鎮,記者們看到一條條硬化的馬路寬敞整潔,一排排現代化樓房鱗次櫛比,一個個村民臉上綻放著幸福的笑容。據了解,2012-2015年,延川縣共搬遷11357戶移民,今後兩年計劃搬遷5821戶15134人,均為建檔立卡在冊登記貧困戶。搬遷群眾的居住條件、收入結構和生活品質等都得到了徹底的改善。

  “山是黃的,水是渾的,人是窮的。”吳起縣退耕還林辦主任劉生亮這樣描述昔日裏這個黃土溝壑遍佈的革命老區。為了徹底解決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持續惡化的情況,吳起縣1998年率先實施退耕還林,在全國首開封山禁牧之先河,累計實施退耕還林244.79畝,是名副其實的全國退耕還林第一縣。退耕還林錢糧直接補助到戶,廣大農民逐步由“要我退”轉變為“我要退”,成為退耕還林的主力軍;實施退耕還林後,農民不僅有了可靠的糧食供給,剩餘的勞動力還能從事多种經營和副業生産,加快了脫貧致富的步伐。紅色帶動了綠色的發展,如今的吳起“山是綠的,水是清的,人是富的。”

  一路下來,記者親眼看到了老區翻天覆地的變化,親耳聽到了百姓勤勞致富的故事,更親身感受到了當地幹部群眾在脫貧攻堅的新長征路上踐行長征精神、勇於拼搏的信心和決心。不忘初心,緬懷先烈,銘記歷史,繼往開來,在脫貧致富奔小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長征上,長征精神將繼續照耀我們前行。

[責任編輯:盧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