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堅持依法慈善,助推扶貧更“精準”

2017年01月13日 10:26:31  來源:新華網
字號: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是脫貧攻堅。慈善事業是脫貧攻堅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黨中央明確要求創新我國慈善事業制度,動員全社會力量廣泛參與脫貧事業。在第一個“中華慈善日”,充分認識慈善事業對於扶貧工作的重要作用,切實以慈善助推精準扶貧,對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意義重大。

  一、精準扶貧是慈善的歷史使命

  慈者仁心,善者大美。往來古今,慈善佳話紛呈,輝映華章,成為我國上下五千年深厚的人文積澱。走進現代,慈善已成為惠及大眾的公益實踐,具有廣泛社會性和組織性,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誌。現代慈善事業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晴雨錶,也是調節貧富差別的平衡器,扶貧濟困是慈善的應有之義。

  新時期,精準扶貧賦予了慈善事業新的歷史使命。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扶貧開發成就顯著,為全球反貧困作出了巨大貢獻。但我國總體貧困人口規模依然龐大,貧困程度深,地域分佈廣。當前,扶貧工作已進入攻堅階段,減貧成本更高,脫貧難度更大。要實現7000萬貧困人口如期小康的目標,時間緊、任務重。扶貧攻堅貴在精準,重在精準,這就離不開慈善的參與。慈善法將扶貧濟困寫進總則,位列六大類慈善活動之首,既是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弘揚,又為慈善事業助推精準扶貧賦予了新的歷史使命。必須全力踐行慈善宗旨的最新使命,充分發揮慈善事業在脫貧攻堅戰中的重要作用,以慈善凝聚全社會之力,為扶貧開發“補短板”“救急難”“兜底線”。

  慈善事業發展進程的波峰浪谷,從來都是對時代使命呼喚的回應。慈善法的實施為現代慈善開闢了新路,精準扶貧又為慈善事業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有了國家戰略的倡導推動,有了慈善法的保障支援,精準扶貧必將凝聚千千萬萬社會公眾的慈心善舉,匯成脫貧攻堅的宏大力量,推動慈善事業大發展大繁榮。

  二、精準扶貧需要發揮慈善組織的獨特優勢

  現代慈善是高度組織化的行為,遵循集體行動的愛心邏輯。解決貧困問題,既要靠政府的果敢行動和貧困戶的自力更生,也離不開慈善組織的獨特作用。

  慈善組織是實施精準扶貧戰略的重要主體,是政府的得力助手。在社會轉型加速、社會個體離散化加劇的大背景下,古老的貧困問題早已面臨新的制度環境,呈現不同的時代特徵。隨著貧困原因多樣化、複雜化程度的提升和扶貧重心向微觀層面的轉變,單一主體的扶貧模式已經無法適應整體性、全局性扶貧新形勢的需要。因此,新時期的精準扶貧決不能光靠政府單打獨鬥,必須開放扶貧的多元主體,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精準扶貧的合力。這就為慈善組織參與扶貧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並催生了政府與慈善組織深度合作的模式,使慈善組織真正成為個人和企業參與扶貧事業的紐帶,成為政府精準扶貧中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

  慈善組織具有貼近社會需求、精準定位扶貧的優勢。所謂精準扶貧,是根據時空環境和貧困對象等貧困因子的不同,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過程。在精準扶貧中,慈善組織特點鮮明,既有公益性、民主性、公平性,也有針對性、準確性、持續性,還有創新性、靈活性、多樣性,更具有專業性、敬業性和奉獻性。慈善組織與政府相比,具有不受短期政績困擾、扶貧的可持續性強,瞄定對象精準、針對性強,扶持方法個性化、靈活性強,項目領域集中、資源的配置優化、專業性和技術性較高,貼近草根、了解民情、民主參與性突出,以及志願性、參與性強、社會信任度較高等比較優勢,當能有效彌補過去大水漫灌的粗放式扶貧缺陷。

  慈善組織在精準扶貧中扮演著公益催化劑的角色,有利於推動社會向善。舉全社會之力實施精準扶貧,既是中央扶貧攻堅的戰略設計,也是對貧困對象和扶貧服務市場高度細分的扶貧戰術選擇,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國家意志和社會慈善觀念的完美結合。在精準扶貧中,慈善組織可以扮演宣傳倡導者、意識啟蒙者、專業指導者、服務提供者和合作夥伴等多重角色。這就特別要求倚重發揮個性化、專業化、精細化的優勢,組織高度分散的貧困個體,完成扶貧資源的整合輸送,使公益扶貧精準落地、開花結果;更要發揮其公益性、志願性的魅力,扮演好公益催化劑的角色,用愛心串聯不同社會階層的不同個體,不斷激發、凝聚各個角落的愛心善行,將涓涓細流匯成扶貧的汪洋大海。同時,在精準扶貧中,慈善者將明晰愛心將流向何處、將潤澤何人、將産生何效。資訊的透明和未來的可期,無疑是對慈者善舉最好的鼓勵。可以預見,精準扶貧借助慈善的強勁東風,將有力推動社會向善、弘揚人間大愛,涵養孕育美麗中國。

  三、以慈善助推精準扶貧

  儘管多年來慈善組織在扶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距精準扶貧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慈善組織數量眾多但良莠不齊,慈善扶貧形式多樣但總體效率不高,慈善市場活躍但競爭無序,特別是慈善組織扶貧項目趨同、內容單一,方式創新不多、能力不強。必須因時就勢,堅持發展與規範並重,形成以慈善助推精準扶貧的大慈善大扶貧格局。

  貫徹慈善法治精神,為慈善組織參與精準扶貧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慈善法是我國慈善領域的第一部基礎性綜合性大法。在慈善法實施的黃金窗口期,一要加強學習宣傳,使全社會深刻認識到,慈善法夯實了慈善領域的制度基礎,優化了慈善政策環境,推進了我國慈善法治進程。二要樹立大慈善理念。慈善法明確把六類公益活動納入到慈善的範疇,體現了現代大慈善的理念。必須深刻認識到,現代大慈善是基於志願精神的利他活動,是對全社會的道德引領和個體公益力量的組織化過程,也是對社會的自我凈化和再造。現代大慈善具有社會聯動性、視野廣闊性、領域多樣性、成效顯著性的特點,完全不同於單一憐憫施捨的傳統小慈善。三要堅持依法慈善,以慈善法引領慈善組織參與精準扶貧。慈善組織要明確法定權利與義務,依法開展精準扶貧活動,保證組織成立、資格認定、開展募捐、對象選取、項目實施等慈善流程的合法依規。同時,要合理利用激勵條款,充分發揮慈善法對於慈善事業的促進作用,拓展慈善的源頭活水,激發慈善的漣漪效應,引領全社會共同參與扶貧大業。

  堅持多維、多向的創新導向,不斷探索慈善組織精準扶貧的新模式。在扶貧新形態下,傳統自上而下擴展扶貧意志和輸送扶貧資源的層級擴展模式顯然已不適應扶貧的精細化需求。必須在精準扶貧的政策框架下引入慈善組織,積極尋求扶貧模式與時俱進的調適與創新,探索慈善組織與農戶以及村、組對接的對接合作扶貧等新模式。合作制對接模式可以依託民政部門的家庭收入核對系統精準識別扶貧對象,並根據慈善組織能力大小選擇靈活多樣的扶貧方式。能力小、資源少的慈善組織可選擇與一戶或幾戶貧困戶直接對接合作,靈活實行一人一策或一戶一策;能力較大、資源較多的慈善組織可選擇與一個或幾個村、組甚至於鄉鎮對接合作。但慈善組織的對接合作扶貧模式不宜超越縣域界限,否則容易陷入層級擴展扶貧模式的老路。同時,慈善組織應發揮貼近基層、了解需求和靈活機動等優勢,堅持多維多向、多形態的探索創新導向,因地、因人、因時制宜,在中國的廣闊大地上各盡所能、探索演繹出千新萬變的扶貧模式,形成精準扶貧千帆競發的生動實踐。

  改革慈善體制機制,提升慈善組織的扶貧能力。近年對慈善組織體制機製作出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探索,但總體改革步伐仍然較慢,直接制約了慈善組織扶貧的能力與活力。首先必須深化推進慈善組織管理制度改革,有效削解行政部門的自由裁量權,切實為慈善組織鬆綁,拓展其生長空間。其次要改革慈善組織參與扶貧的機制,建立慈善組織與政府的定期協調溝通渠道,構建相互之間的合作夥伴關係,實現優勢互補和資源整合,形成精準扶貧的合力。三是引導建立慈善組織的良性競爭與合作機制,發展聯合勸募,培植慈善品牌,打造慈善産業鏈。四是擴大國際和國內的學習交流,促進慈善組織之間精準扶貧經驗的分享,提升慈善組織的自身發展能力和扶貧效能。

  加強對慈善組織參與精準扶貧的引導和管理。一方面,加強對慈善組織參與扶貧的引導與激勵。一是以政策為引導,適用簡易程式,降低門檻,便利扶貧類慈善組織的成立。二是可通過購買服務、項目補貼和稅收優惠等財稅引導方式,鼓勵發展扶貧類慈善組織。三是對於精準扶貧中表現優秀、成效明顯的慈善組織予以表彰,以國家榮譽來激勵更多的慈善組織投身扶貧。另一方面,要規範管理,保障慈善組織健康發展,有序參與精準扶貧。一是嚴格行政監管。對於慈善組織的扶貧募捐、項目實施和善款使用等予以從嚴監督,保證其扶貧的真實與合法。加強慈善市場的監督管理,促進慈善組織有序競爭。二是開放社會監督。建立健全慈善扶貧資訊統計和發佈制度,及時向社會公開慈善扶貧資訊,重點公開募捐、項目實施和善款使用情況,便利捐款人和社會各界知曉與監督。三是依託扶貧行業樞紐性慈善組織建立健全行業規範,加強行業自律。四是建立慈善組織扶貧評估制度,鼓勵和支援第三方採用平衡計分卡等方法對慈善組織精準扶貧進行評估,保障其扶貧的有效性。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