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扶貧工作不僅要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

2017年01月13日 10:26:31  來源:央廣網
字號: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到湖南湘西自治州花垣縣排碧鄉十八洞村視察,在該地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的指示,讓這個寨子成為了關注的熱點。十八洞村曾是武陵山區一個窮得叮噹響的苗寨,有136戶貧困戶、542名貧困人口,2013年每人平均收入僅1668元。然而短短三年時間,這個落後的村莊通過創辦産業合作社、發展種植、養殖等特色産業變成了如詩如畫的美麗苗寨。為全國提供了鮮活的十八洞村合作精準扶貧經驗。

  扶貧工作不僅要“輸血”更應“造血”

  2015年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規模已達到467.45億元。在扶貧的工作當中給錢給物資並不是最難的,怎麼樣在扶貧過程中不陷入“等、要、靠”的泥沼,不讓貧困戶養成理直氣壯吃低保的惰性,卻是扶貧工作中需要克服的問題。

  多年來,扶貧資金按照扶貧開發與農村低保“兩項制度”要求分發到戶到人,只能解決貧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問題,談不上發展産業,年年“輸血”,不僅沒有讓貧困戶強身健體,反而使一批人産生依賴思想。

  目前,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主要分為發展資金、少數民族發展資金、以工代賑資金、國有貧困農場扶貧資金、國有貧困林場扶貧資金、“三西”資金等六個使用方向,主要用於支援貧困人口發展特色優勢産業、改善貧困人口基本生産生活條件、提高貧困人口就業和生産能力等方面。

  為受助者提供創業平臺及資金支援,讓需要幫助的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創造財富達到自救的效果。這使得扶貧不再只是單純的施捨,這些人也將成為改變當地貧困生活的生力軍,推動貧困地區經濟發展也就不再是一個難題。

  表面上看部分地區的貧困是由於農民的收入低下,實際上更深層次的原因卻是農民缺乏提高收入的能力。要提高貧困群眾的收入能力,單靠個人的單幹模式是無法解決根本問題的。隨著脫貧攻堅的深入開展,産業扶貧正成為不少地區從“一次性扶貧”轉向“可持續扶貧”的主要路徑。為貧困地區提供創業思路、發展平臺、資金支援的集約化、規模化的特色扶貧方式,讓貧困地區從等待“輸血”到“自動造血”才是長久之計。

  脫貧需要智慧也需要主觀能動性

  治貧必治愚,扶貧必扶智。教育在扶貧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絕大多數地區貧困的主因除了資源匱乏之外,另一大因素就是教育的落後。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的場合都強調過:“要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特別是要注重山區貧困地區下一代的成長。下一代要過上好生活,首先要有文化,這樣將來他們的發展就完全不同。義務教育一定要搞好,讓孩子們受到好的教育,不要讓孩子們輸在起跑線上。古人有“家貧子讀書”的傳統。把貧困地區孩子培養出來,這才是根本的扶貧之策。”

  擺脫貧困需要智慧,讓貧困地區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教育是拔窮根,阻止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

  扶貧先扶志。俗話説:“人窮志短”,人的處境困厄,志向也就小了。在扶貧的過程中,由於政府包攬的多,一些貧困戶反而養出了惰性。整天只想著怎麼通過國家優惠政策獲得更多的財務,脫貧致富的主觀能動性降低了。國家實施精準扶貧的目的是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但絕對不是實行平均主義,助長不思進取。

  所以在脫貧幫困中,不僅要注重有形的財物幫扶,更應注重精神層面的幫扶。習近平主席反覆強調:“弱鳥可望先飛,至貧可能先富,但能否實現‘先飛’、‘先富’,首先要看我們頭腦裏有無這種意識,貧困地區完全可能依靠自身努力、政策、長處、優勢在特定領域‘先飛’,以彌補貧困帶來的劣勢。如果扶貧不扶志,扶貧的目的就難以達到,即使一度脫貧,也可能會再度返貧。”

  總之,扶貧並不是簡單地依靠資金及物資幫扶,政府的救濟絕不是“免費的午餐”。不但要給貧困戶必需的資金和技術,還要更加注重從教育上和精神上進行幫扶,讓困難群體的口袋和腦袋都富起來。引導他們用自己的辛勤勞動改變貧困落後面貌。(王丹蕾)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