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讓農民享受戶改紅利

2017年01月13日 10:26:32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浙江德清縣武康鎮燈塔村村民沈偉國,一直在縣城打工。2013年,他成為全縣第一個搖號申請到縣城公租房的農村居民,搬進德欣家園,新家面積69平方米,拎包入住,月租金只需300多元,比同地段其他出租房便宜一大截。“以前,只有非農戶籍的人才能享受縣城保障性住房,啟動戶籍制度改革後,現在我也成城裏人了!”他自豪地説。

  2013年9月,德清縣全面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正式取消農業、非農業戶口性質劃分,43萬城鄉居民統一登記“浙江居民戶口”,明確戶口遷移制度和城鎮落戶標準,實施流動人口積分管理,實行差異化保障,使之安心就業。

  戶改前,德清先實施“三確權”,對農村土地(林地)承包經營權確權、村集體資産收益確權、宅基地用益物權“三塊地”進行登記確權。哪怕進城落戶,農村居民的“命根子”——土地還是可以一直保留。

  確權後,農村産權制度改革隨之深化。德清縣推進農業擔保、林權抵押、農房出租和抵押貸款試點等工作,建立縣、街道、村三級農村綜合産權交易中心,讓“死産”變“活權”、“活權”變“活錢”;建立完善農民對集體資産股份佔有、收益、有償退出以及抵押、擔保、繼承等相關制度;村集體資産確權後,村民成了股東,擁有的股權可繼承、轉讓。這樣一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交易、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股權交易等隨之活躍。

  目前,全縣160個村(居)經濟合作社共核實村集體總資産18.32億元,確定股東30.01萬人,發放股權證書9.07萬本。

  52歲的土地經營大戶陳龍記憶猶新:拿著一本深紅色的“農村土地流轉經營權證”,他第一次不需要求人擔保,就借到了錢。現在在德清,股權證、土地承包經營權證、土地經營權流轉證、宅基地使用權證、房屋産權證……都能直接拿到銀行辦理抵押貸款。

  2014年,武康鎮五龍村村民姚永娥在家中突發腦溢血,醫藥費花了近85萬元。戶籍改革後,新農合接軌城市醫保,最終自己只需承擔大概12萬多元。“如果在過去,高昂的醫療費肯定會壓垮這個家庭。很多農村人家都面臨因病致貧的風險,現在心裏踏實了!”村書記沈夏林説。

  讓農民受益的不僅是醫保。比如農民低保,由過去按城鎮居民標準75%改為統一標準發放,2014年1月1日起取消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城鄉差別,統一標準為每人每月480元,調整惠及困難群眾1839戶3983人;根據自然增長機制,2014年10月統一提高標準至540元,2015年11月再次提高至615元。

  此外,社會救助、住房保障、基本醫療保險等社會保障都實現城鄉一體。

  戶改還惠及近16萬新居民人口。德清推出積分制管理制度,新德清人只要攢夠積分,入學、住房等方面享受相應政策待遇。

  德清縣將戶籍改革一刀切到底,徹底消除依附在原有城鄉戶口性質差異上的不公平待遇,實現公共服務全覆蓋。“縣裏梳理了同戶籍掛鉤的33項政策,按照‘先易後難、量力而行’原則,對其中時機成熟的32項實行城鄉並軌,包括城鄉醫療、住房、失業甚至交通事故賠償。”德清縣戶改辦主任、公安局副局長邱連榮説。(本報記者 顧 春)

 

 

[責任編輯:李桂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