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網路媒體走轉改】廣西興安:傳承革命精神 長征路上煥發新生機

2017年01月13日 10:26:32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摘要:歷史與現實,就像生生不息的湘江,就像那些不同時間同時呈現的璀璨星辰。  

  又到了花生收穫的季節。廣西興安縣界首鎮老街上,何善麗的榨油小作坊開始熱鬧起來。伴隨著轟鳴的馬達聲,一陣油香飄蕩洋溢。

  “作坊經營有七八年了,收入還不錯。”何善麗笑稱,有不少人問過她,一個婦道人家整天操作一堆“鐵疙瘩”到底是有多大力氣?“其實這算什麼。你看,我們界首鎮的人打仗都不怕。”

  順著何善麗手指的方向望去,一灣豐盈的湘江水在緩緩流淌……

  大江東去,無非湘水余波。發源於興安縣內的湘江,是長江的重要支流。千百年來,湘江養育了一代又一代英雄兒女,留下過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而湘江戰役,更是給這位“時光老人”身上平添了一份悲壯和榮光。

  歷史與現實,就像生生不息的湘江,就像那些不同時間同時呈現的璀璨星辰。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紅軍在湘江上游廣西境內的興安縣、全州縣、灌陽縣,與國民黨軍苦戰五晝夜,最終從全州、興安之間強渡湘江,突破了國民黨軍的第四道封鎖線,粉碎了蔣介石圍殲中央紅軍于湘江以東的企圖。然而中央紅軍也為此付出了極其慘重的代價,部隊指戰員和中央機關人員由長征出發時的8萬多人銳減至3萬餘人。

  湘江戰役是關係中央紅軍生死存亡的一戰,它直接導致中共中央在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史稱“遵義會議”,這是中國共産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捩點,標誌著中國共産黨從幼稚走向成熟。

  興安縣委副書記經友新説,長征不只屬於革命年代,這是時代的呼喚。多年來,興安縣幹部群眾堅韌不拔、勇往直前、團結互助……齊心協力謀發展,力爭不讓一戶貧困戶掉隊。

  依託柑橘、葡萄和西瓜種植産業,界首鎮農民2015年每人平均收入達到了13680元,而今年農副産品長勢良好,市場價格高,預計收入會再創新高。界首鎮黨委書記陳健介紹,目前鎮上總共有315戶貧困戶,多為老弱病殘家庭,當地政府從實際情況出發,在城東村扶持建設一個光伏發電扶貧項目,建成後每戶每年可凈收益4000元以上。

  “縣上搞旅遊讓我脫了貧。”興安縣嚴關鎮江西坪村“三米驛站”景區內一家農家樂負責人鄭建明説,以前常年在外打工,漂泊無依;縣裏牽頭整合資源、創造條件,在家門口發展旅遊項目,讓他找到了新方向。

  “北有長城,南有靈渠”。西元前218年,秦始皇為統一嶺南而“使監祿鑿渠運糧”,在興安縣開闢水道連通湘江和漓江,經過歷代修繕,成為今天我們見到的靈渠。如今,靈渠全域生態旅遊帶的打造,令這一千年水利工程昔日沿岸的繁華景象得以再現。

  9月21日黃昏時分,“三米驛站”內遊客人頭攢動,身著傳統服裝的村民忙著現場製作米粉、米酒、米糍粑接待遠方來賓。也有不少遊客興致盎然,挽起袖子親自下手,體驗別樣的農家樂趣。

  “今年三月三開的張,截至目前,每個月有將近兩萬塊錢收入。”鄭建明憧憬著,“再幹兩年,爭取開家分店。”

  和鄭建明一樣,有相當一部分興安群眾靠搭“旅遊便車”鼓起了錢袋子。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興安縣接待遊客675萬人次,收入56.8億元。其中,湘江戰役遺址等紅色旅遊路線經久不衰。

  經友新説,旅遊和生態農業是興安縣的兩大支柱産業,其中柑橘和葡萄種植面積均超過10萬畝,是生態農業“主角”。目前興安縣貧困人口有12000多人,貧困率為3.5%,在廣西相對較低。為解決這些貧困人口的脫貧問題,興安縣建設了第二個省級産業基地,正在準備迎接驗收。

  漫天星火,前路可期。興安縣委書記黃洪斌表示,“十三五”時期,興安縣會繼續傳承和弘揚革命精神,鼓足幹勁,艱苦奮鬥,走好奔小康的長征路,讓紅色興安煥發新生機。(完)

[責任編輯:李桂英]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