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深改組1000天:這個牽引作用必鬚髮揮好

2016年09月26日 14:42:29  來源:新華社、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新聞網、上海證券報
字號:    

  2014年1月22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召開,審議通過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下設經濟體制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等6個專項小組名單。

  2016年8月30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七次會議上,習近平強調,要按照既定的時間表、路線圖,更加注重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

  深改組成立1000天,黨建網微平臺梳理了經濟領域改革的部分內容,供學習參考。

  哪些改革是經濟改革重點?

  深改組成立1000天,已召開27次會議,審議了162個文件,有四分之一以上與經濟密切相關,顯示經濟改革在改革全局中佔有重要地位。

  在經濟領域改革議題中,涉及國企改革和農村改革的文件最多。

  涉及國企改革的文件有:《中央管理企業主要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關於合理確定並嚴格規範中央企業負責人履職待遇、業務支出的意見》、《關於在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中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的若干意見》、《關於加強和改進企業國有資産監督防止國有資産流失的意見》、《關於鼓勵和規範國有企業投資項目引入非國有資本的指導意見》、《關於國有企業功能界定與分類的指導意見》。

  涉及農村改革的文件有:《關於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積極發展農民股份合作賦予集體資産股份權能改革試點方案》、《關於農村土地徵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關於進一步推進農墾改革發展的意見》、《探索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方案》、《關於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

  此外,科技創新、市場、金融、財稅體制改革、自貿區、産業創新、簡放政權、多規合一、産權與分配、沿邊開發開放也是深改組會議聚焦的重點。

  經濟改革方案如何落實落地?

  2015年8月18日,中央深改組第十五次會議作出重要部署:要在國企、財稅、金融、司法、民生、黨建等領域,集中推出一批力度大、措施實、接地氣的改革方案。

  國企改革

  2015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完成了國企改革頂層設計。一年來,“1+N”配套文件陸續出臺18個,各地共制定出臺國有企業改革文件394件;各地共啟動國企國資改革試點147項,已有50項試點取得階段性成果;全國國有企業改制面已超過80%,央企重組不斷推進,大型央企實施重組似乎已成常態。

  2016年9月22日,寶鋼武鋼合併方案正式出爐

  財稅體制改革

  中央深改組第三次會議審議了《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第十七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深化國稅、地稅徵管體制改革方案》。

  從目前改革進程來看,今年增值稅和資源稅改革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增值稅改革方面,今年5月1日起,營改增試點全面推開,宣告營業稅退出歷史舞臺;而資源稅改革方面,今年7月1日起,我國開始全面推開資源稅改革,實行從價計徵,清理收費基金,突破目前僅對礦産品和鹽徵稅的局限,試點開徵水資源稅。

  農村改革

  近幾年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重點主要是農村土地流轉和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相關政策在近幾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均有部署。目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整省試點已經擴大到22個省份;農村土地徵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等三項改革試點已于去年開始全面啟動,2017年年底前完成試點。

  2016年4月25日,習近平在安徽鳳陽縣小崗村主持召開農村改革座談會。

  金融改革

  2015年3月31日,國務院公佈《存款保險條例》。《條例》規定,存款保險實行限額償付,最高償付限額為人民幣50萬元。2015年7月18日,央行等十部委聯合印發了《關於促進網際網路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網際網路金融行業從此進入有法可依、規範發展的新階段。

  今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關於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的意見》。近期國務院常務會議多次部署加快投融資體制改革,而發改委也在9月9日專門召開會議,提出要在PPP、民間投資、房地産等七大方面部署縱深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

  自貿區建設

  2013年9月,上海自貿區正式成立。2014年12月,廣東、天津、福建3個自貿區獲批設立。日前,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在遼寧省、浙江省、河南省、湖北省、重慶市、四川省、陜西省新設立7個自貿試驗區,這代表著自貿試驗區建設進入了試點探索的新航程。

  2016年5月20日,中央深改組第二十四次會議強調,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對全面深化改革決心的重要檢驗。中央深改組組長習近平有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哪些重要論述?

  連結:習近平論供給側改革

  什麼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我們提的供給側改革,完整地説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結構性”3個字十分重要,簡稱“供給側改革”也可以,但不能忘了“結構性”3個字。

  1.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産率。

  2.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國供給能力更好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不斷升級和個性化的物質文化和生態環境需要,從而實現社會主義生産目的。

  供給側改革同西方經濟學的供給學派不是一回事

  1.供給學派的觀點

  供給學派強調供給會自動創造需求,應該從供給著手推動經濟發展;增加生産和供給首先要減稅,以提高人們儲蓄、投資的能力和積極性。供給學派強調的重點是減稅,過分突出稅率的作用,並且思想方法比較絕對,只注重供給而忽視需求、只注重市場功能而忽視政府作用。

  2.我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我們講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強調供給又關注需求,既突出發展社會生産力又注重完善生産關係,既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既著眼當前又立足長遠。

  為什麼必須推進供給側改革?

  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供給和需求兩側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

  事實證明,我國不是需求不足,或沒有需求,而是需求變了,供給的産品卻沒有變,品質、服務跟不上。有效供給能力不足帶來大量“需求外溢”,消費能力嚴重外流。解決這些結構性問題,必須推進供給側改革。

  如何入手進行供給側改革?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從生産端入手,重點是促進産能過剩有效化解,促進産業優化重組,降低企業成本,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和現代服務業,增加公共産品和服務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簡言之,就是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

  推進供給側改革,必須牢固樹立創新發展理念,推動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態蓬勃發展,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

  (資料來源:新華社、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新聞網、上海證券報)

  轉載請註明來源:黨建網微平臺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