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治國理政新實踐重慶篇]解析重慶經濟高速增長中的"潼南現象"

2016年09月29日 14:49:24  來源:新華網
字號:    

  重慶經濟高速增長中所獨有的“潼南現象” 新華網發 (甘紅兵攝)

  新華網重慶9月26日電(王龍博)在離城區不遠的工業園區內,馮文君舉著一款大螢幕的智慧手機説,“這可是真正意義上的‘潼南造’。”僅僅兩年前,馮文君和他的企業還在深圳。如今,作為萬沙科技集團的董事長,他已經在考慮將智慧手機的研發中心西遷至潼南。

  作為曾經人們口中的 “西部菜都”,潼南位於重慶城區的西北部。在重慶經濟增速連續十個季度領跑全國的背景下,潼南經濟增速在重慶各區縣中也連續名列前茅:2015年,潼南GDP同比增長12.5%,固定資産投資增長24.9%,在重慶38個區縣中均實現了領跑;今年上半年,潼南GDP同比增長11.9%,增速名列重慶全市第2;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增長19.3%,增速繼續位列重慶第一……

  一個曾經因油菜花而廣為人知的小城市,正在書寫著重慶經濟高速增長中所獨有的“潼南現象”。而現象背後體現的,是重慶市近年來通過實施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推進新型工業化取得明顯成效的縮影。

  三年時間就再造了一個“潼南工業”

  每年的三月,是潼南數十萬畝油菜花爭相綻放的時節。在重慶,提起潼南,人們記憶中的印象就是油菜花或者“重慶的菜籃子”。但是,這樣的印象只適用於三年前。

  過去三年時間裏,工業迅速成為潼南“經濟動車”中的新引擎。數據顯示,潼南工業總産值已經連續三年翻番增長,成為對經濟支撐力最大的産業。潼南當地的官員興奮地説,這相當於三年時間就再造了一個“潼南工業”。

  “潼南工業的快速發展,真正得益於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潼南區發改委副主任駱潔説。

  自2013年起,綜合考慮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等因素,重慶38個區縣被劃分為五個功能區域,並輔以産業、財政、考核等50多項政策措施,推動資源要素向各功能區域重點産業和重點區域聚集。潼南被劃入城市發展新區,這一區域被認為是重慶新型工業化、城鎮化的“主戰場”。

  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潼南以手機為代表的電子資訊産業實現産值121.08億元,同比增長28.4%,成為潼南工業發展的“領頭羊“。作為潼南區經信委副主任,卜艷紅對當地電子資訊産業從無到有的過程記憶猶新。“潼南從園區平臺、骨幹企業、産業集群和要素保障入手,硬生生打造出了一個以手機為主的産業集群。”根據規劃,潼南今年將力爭全年完成手機産量7000萬台,實現産值200億元。

  在潼南,産業集群的思路並不局限在電子資訊産業。自2009年以來,通過招商引資,潼南逐漸形成了一個600余家燈飾銷售企業集聚的銷售市場,産品輻射周邊市場。圍繞這一現場的市場,潼南通過吸引生産企業入駐,延長産業鏈,打造成了一個燈飾銷售企業達800多家、生産性企業60余家的全産業鏈集群。今年上半年,潼南區以燈飾産業鏈條為主的消費品工業實現産值38.86億元。

  “潼南有豐富的天然氣資源為支撐,目前以此為基礎的清潔能源産業集群也已起步。”卜艷紅説,目前,凱益特殊氣體、LNG加工廠、阿爾法石油等關聯企業都已相繼入駐,上半年潼南清潔能源産業實現産值8.15億元。增速達156.1%。

  三年時間就再造了一個“潼南工業” 新華網發

  産業集群思路下潼南經濟後勁十足

  “2020年,工業總産值達到1200億元以上,工業增加值210億元,建成重慶重要的新型工業基地。”

  這是潼南區十三五規劃中清清楚楚寫明的目標。時間倒回到三年前,這是潼南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但産業集群思路下,潼南未來以集群化、智慧化發展為基本路徑,做大做強電子資訊、天然氣及精細化工、消費品工業三大優勢産業,推進機械加工向現代裝備製造轉型,培育新材料産業等一系列規劃,將這一目標變得不再遙不可及。

  如今,在潼南工業園區東區,一個名為巨科環保電鍍工業園的項目正在加緊推進。項目建成後,將成為重慶首座電鍍全産業鏈環保服務園區,並探索第三方治理污染的全新模式。

  與國內其他環保電鍍工業園只做單一環節不同,巨科環保電鍍工業園今後將形成一個集電鍍新工藝技術開發、電鍍環保新設備研發、電鍍資源線上回收、電鍍工業清潔用水及電鍍廢酸、污水、污泥處理等於一體的電鍍全産業鏈環保工業基地。通過促進上下游産業集群發展,在潼南形成以表面處理為依託的百億級産業集群。

  此外,潼南的目光還將智慧製造作為將要發展的重點産業。不久前,潼南與大連機床集團簽下協議,引進500台數控機床,生産智慧裝備;與廣東友通集團簽約,引進生産工業智慧裝備;與神農科技集團簽約,引進生産農業智慧終端産品。

  近來,潼南手機産業發生了一些變化。在上半年潼南生産的3361.3萬台手機中,其中智慧手機産量達到了1059.3萬台,同比增長高達106.7%。

  據了解,作為目前的主導産業,潼南手機産業下一階段將以發展中高檔智慧機,推動産業上檔升級為重點,提高附加值。此外,還將拓展磁性元件、精密電子連接器等電子元器件産業。當地的“十三五規劃”中提出:到2020年,電子資訊産業總産值達到500億元,潼南成為重慶重要的智慧終端生産基地。

  “潼南工業快速發展的秘訣,還在於從物流、能源、資金、社會負擔等各個方面降低企業經營成本。”卜艷紅説,比如當地財政出資1100萬元建立的助保貸補償基金,用以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目前已發放貸款5100萬元,為企業節約融資成本400余萬元。此外,還積極推進售電側改革,目前已有3家企業可與發電企業直接交易,降低用電成本330萬元。

  2015年,潼南成功實現撤縣設區,結束了1642年的縣制歷史,站上新的歷史起點,迎來新的重大發展機遇。得益於近年來工業發展的積累,潼南在重慶率先實現脫貧“摘帽”,打造了全市乃至全國精準脫貧的“樣本”。目前,在城市發展新區中,潼南工業體量仍居於較小的位置。但當地人説,隨著“4 1”産業集群的不斷壯大,潼南工業發展後勁十足,而經濟增速也有望繼續保持領先。(完)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