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光明日報:“劫富不劫貧”難掩貪腐本質

2016年09月20日 11:14:54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最新一期的《廣東黨風》披露了廣東潮州湘橋區委原副書記、區長陳鵬嚴重違紀案的細節。在紀律審查期間,陳鵬寫下10份悔過書,文中多次出現“窮人的錢不能收,老闆的錢收一點也無所謂”“不收錢是不近人情”“劫富不劫貧”等思想,並始終認為“自己本質是不壞的”。

  陳鵬的“劫富不劫貧論”一經報道,讓人“大開眼界”,為群眾提供了茶余飯後的談資笑料,也豐富了腐敗分子奇談怪論的材料庫。循此,公眾或可以近距離地觸摸、感知腐敗分子的內心世界、認知水準乃至價值觀。從這個意義上講,腐敗分子落馬後多寫寫懺悔書,披露披露其真實想法,也有價值。

  不少論者憤怒于陳鵬的説法,以為這就是強盜邏輯,或者乾脆認為他是在戴著假面説謊,挑戰公眾智商與忍受底線。此前已有不少落馬腐敗分子的懺悔遭到批評,比如重慶文強的“陞官無望才撈錢”,湖南陳明憲的“問題出在年輕老婆身上”,湖北操尚銀的“我不廉政,但很勤政”。這些荒誕言論折射了貪官的真實思想,輿論可以痛擊其奇談怪論與強盜邏輯,也應該留意他們何以如此理解腐敗。

  梳理陳鵬的任職軌跡可知,鋻於職權的原因,在仕途起始階段,陳鵬應該有很多機會與老百姓打交道,也可能確實如他所言,他並不怎麼收這些被他視為“窮人”的群眾的錢。相反,在拆遷中,他還以正直、廉潔的口碑成功取得拆遷戶的信任和支援。後來,位高了、權重了,陳鵬不用再接觸“窮人”了,於是開始“劫富”。據查,其在任職于市國土局期間,利用土地審批權力,收受41家房地産開發商、用地企業、下屬單位、鄉鎮政府等單位和人員的錢財,計186萬元人民幣、217萬港元、6.3萬美元等。

  這樣看來,大體可以認為,陳鵬的腐敗主要發生在權錢交易上。表面上看,他在收老闆的錢,獲得的是當地地産盛宴溢出的利益。眼看著地産紅紅火火、狂飆突進,忍不住從中“分一杯羹”,這或許是他認為自己“劫富不劫貧”的主要依據。但從實質上看,這不過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説法罷了。

  陳鵬之所以認為收老闆的錢是在“劫富”,除了貪慾之外,其實是一種責任棄守。儘管在土地出讓等問題上,他只是權力的一個節點,未必能夠力挽狂瀾,但這種順風揚塵、雁過拔毛的做法,恰恰是制度失效的深層根源之一。在土地審批上搞權錢交易,上坑國家,下坑百姓,中飽私囊。無論是哪一種,均屬違規違法行為。

  治理貪腐,除了駁斥腐敗分子的種種妄言之外,更應該強化制度的約束,依法該辦理的要辦理,不得刁難勒索,不該辦理的老闆花錢也不能辦。説到底,要讓權力運作公開透明,而不是取決於個別人的私下勾兌。

[責任編輯:齊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