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網路媒體走轉改】紅軍長征:一場正能量傳遞的接力賽

2016年09月19日 15:56:16  來源:11:27千龍網
字號:    

  9月14日,“長征路上奔小康”網路媒體走轉改採訪活動第四站四川站結束,19日接力棒正式傳遞到甘肅站。在四川站5天1000公里的行程中,記者所到之處,紅軍長征的事跡廣為流傳。無論是當年給紅軍帶路的彝族後人,還是年邁的黨史研究員,抑或是“90後”紀念館講解員,在老中青三代人的口述中,長征精神一直都在傳承。

【網路媒體走轉改】紅軍長征:一場正能量傳遞的接力賽

  9月13日記者團一行在紅軍過草地紀念碑前合影。

  “想想紅軍走過的路,過不去的坎都不是事兒”

  口述人:安順場彝族帶路人的後代沙馬瓦特

  “我的爺爺是彝族人,他是紅軍順利強渡大渡河的帶路人,據他回憶,紅軍是這樣的一支部隊,他們衣著十分破爛,但他們有著高於天的革命信仰,那就是為窮苦百姓打天下。我的爺爺就是被紅軍的這種信仰所打動,為紅軍帶路的。”這是記者9月10日在安順場採訪時,彝族帶路人的後代沙馬瓦特所説的話。

  沙馬瓦特説,爺爺把紅軍送到大渡河,然後給紅軍找到了船隻,他們就開始渡江。17名勇士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在波濤洶湧的洪水中硬是找到了一條出路,在敵人防守線上撕開了一個缺口。

  後來爺爺一直給我們講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的長征精神,告訴我們要愈挫愈勇,覺得坎過不去的時候就想想當年紅軍走過的路,就都不是事了。沙馬瓦特告訴記者,雖然爺爺去世了,但他的教誨不敢忘,長征精神也不能忘,我們要世代傳承下去。

  “萬眾一心的老區傳統還會流傳”

  口述人:寶興縣黨史研究辦專家李崇剛

【網路媒體走轉改】紅軍長征:一場正能量傳遞的接力賽

  採訪團一行來到紅軍當年穿越的第一座雪山夾金山山頂,海拔4114米的夾金山在9月飄起了小雪。

  “紅軍來到寶興縣的時候,百姓不了解紅軍,是非常害怕的,閉門不出,後來紅軍不拿百姓的一針一線,並且宣傳是為窮苦人家打天下的,寶興的百姓慢慢開始信任紅軍。”腰有些佝僂,頭髮有些許花白的寶興縣黨史研究辦專家李崇剛説。

  後來聽説紅軍要翻越“鳥兒都翻不過”的夾金雪山,老百姓都替紅軍捏一把汗,並且自發地為紅軍捐衣物、捐糧食助他們順利翻過第一座雪山夾金山。紅軍成功翻越夾金山也成為一段佳話,被當地百姓稱為“神兵”。

  “如今在寶興還流傳著‘萬眾一心、緊跟黨走、不畏困難、艱苦奮鬥、舍小家顧大家’的老區傳統,這樣的精神也會在寶興一直流傳下去。”説出這一席話,年邁的李崇剛非常激動。

  “讓紅軍精神在觀眾心裏紮根”

  口述人:阿壩州馬爾康紅軍長征紀念館講解員羅琦

【網路媒體走轉改】紅軍長征:一場正能量傳遞的接力賽

  9月13日,網路媒體在紅軍過草地紀念碑紀念犧牲的革命先烈。

  在阿壩州的馬爾康紅軍長征紀念館中,“90後”講解員羅琦有一段必講的內容,就是毛澤東口中的“牦牛革命”:紅軍長征時期的川西北地區,農牧業生産水準低下,物産並不富裕,各族人民生活相當困苦。在紅軍長征過境、留駐的16個月裏,先後創建的松理茂和大小金川根據地,其總轄面積不足6萬平方公里,人口僅有20多萬,每人平均有糧500斤左右,牧畜不到兩頭,卻承擔著支援10萬主力紅軍生活的任務。

  在中國革命的危難時刻,阿壩各族人民做出了忘我的犧牲和無私的奉獻。一組數字形象地説明瞭這些:紅軍在阿壩期間,根據地每天出動強勞力5萬人次以上,支援紅軍糧食總量在2500萬斤以上,各類牲畜(以牦牛為主)20多萬頭,有5000余藏、羌青年參加了主力紅軍,有10000多人參加了遊擊隊……毛主席在延安時期和全國解放後,曾多次高度評價紅軍長征爬雪山、過草地時藏、羌人民的革命業績,並深情地將其讚譽為中國革命史上特有的“牦牛革命”。

  通過羅琦的講解,一段軍民魚水情生動鮮活的場面就立即浮現出來。羅琦告訴記者:“為了講好這些故事,我私下做了大量的閱讀,這些故事了解得越多,我越覺得感動,需要把這些正能量的事情傳遞給觀眾,讓紅軍精神在他們心裏紮根。”

  在5天1000公里的行程裏,記者們跟著紅軍的足跡翻雪山、過草地。一開始的興奮因為長途跋涉、高溫差、高原反應,很多人變得疲憊。很多記者紛紛表示,坐車翻雪山尚且這麼痛苦,可以想像紅軍當年的艱辛,但一路走下來聽到更多的是紅軍在艱難中不拋棄、不放棄,勇往直前的英雄故事。這種正能量精神也激勵著記者團的每一個人,即使再疲憊,哪怕是在車上,也要把採訪資料記下來及時把紅軍的事跡傳遞給讀者。

  紅軍長征已經在80年前結束,但是它用鮮血凝成的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長征正能量將永遠激勵著“新長征”路上的每一代人繼續前行。(千龍網記者 扆妍妍)

[責任編輯:李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