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奏響共贏曲 引領新繁榮

2016年09月07日 11:24:27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製圖:張芳曼

  美麗初秋,最憶杭州。曾是絲綢之路的起點,今成世人矚目的焦點,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的手再次緊緊相挽,全球經濟將從這裡踏上新征程。在G20杭州峰會上,無論場內的熱烈討論,還是場外的坦誠交流,都有一個高頻關鍵詞:“一帶一路”。

  歷史指針撥回三年前。201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瓜果飄香的中亞,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構想;同年10月,在椰風送爽的東南亞,習近平總書記又發出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

  一呼而百應,“一帶一路”倡議讓世界上最長的兩條經濟大動脈、文化大長廊,走出歷史深處,合奏時代交響。

  這三年,“一帶一路”從中國倡議逐步成為世界強音,煥發出強大感召力;這三年,“一帶一路”從宏偉構想逐步化為現實成果,展現出蓬勃生命力;這三年,“一帶一路”從政府主導逐步轉為各方行動,釋放出獨特吸引力。

  今年8月,在塔吉克,由中企承建的“瓦赫達特—亞灣”鐵路通車,居民往來不再需要繞道鄰國,當地經濟也迎來新希望;9月,在巴基斯坦,中巴合作建設的瓜達爾港自由區奠基啟航,作為“一帶一路”旗艦項目的中巴經濟走廊邁出新步伐……雛形初具,願景延展。三年實踐證明,“一帶一路”建設契合當今世界謀發展、促和平的共同訴求,展現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自信、胸懷與擔當,引領著沿線國家攜手促共贏,創造新繁榮。

  新藍圖——

  互利共贏的“一帶一路”

  7月,來自101個國家的212家主流媒體代表齊聚北京,參加由人民日報社主辦的2016“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這一論壇自2014年以來已連辦三屆,成為目前由中國媒體舉辦、參與國家最廣、媒體數量最多的全球媒體峰會。論壇上,思想激蕩,觀點碰撞,妙語連珠,掌聲不絕。不同地區、不同膚色與會代表由衷的認同感,是“一帶一路”倡議迸發勃勃生機、贏得世界點讚的一個縮影。

  大漠駝鈴,碧海白帆。打開世界政經版圖,“一帶一路”東接亞太經濟圈,西入歐洲經濟圈,地位舉足輕重,涉及60多個國家和地區,覆蓋人口約44億,生産總值約23萬億美元,分別佔全球的63%和29%。國際金融危機後的深度調整期,沿線各國發展意願強烈,迫切盼望找到新的發展模式和區域合作形態。加強國際合作和政策協調、一起應對危機挑戰,已成共識。

  “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而是沿線國家的合唱”“不是要營造自己的後花園,而是要建設各國共用的百花園”。在國際國內多個場合,習近平總書記的精彩闡述,讓“一帶一路”共商、共建、共用的理念傳遍世界,深入人心。

  這是一條共同繁榮之路——

  “一帶一路”猶如一雙長而有力的臂膀,托舉起亞歐共同發展的新格局。“一帶一路”是各國通往共同繁榮的大舞臺,並非中國的獨角戲,它所具有的開放性、包容性,為世界帶來無限可能。中國與沿線各國在交通基礎設施、貿易與投資、能源合作、金融合作、人文交流等領域,迎來一個共建共用的新節點。

  “‘一帶一路’是中國為世界資本流動提供的全球性公共服務平臺,全世界的資本和資金都可以參與。”中科院“一帶一路”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劉衛東説。聚焦構建互利合作網路、新型合作模式、多元合作平臺,“一帶一路”翻開中國與世界發展的新華章。

  這是一條互聯互通之路——

  哈薩克鐵路總公司執行董事長阿納什金的辦公桌上,哈文版中國鐵路分佈圖和中歐班列線路示意圖很搶眼。阿納什金説,過去,清關、報關需要5個小時,現在30分鐘就能完成;過去列車在哈境內一天只能走500到600公里,現在能奔駛1300公里。

  “要想富,先修路”,這個在中國家喻戶曉的道理,如今化作“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共同心願。中國將“一帶一路”建設的切入點定位於互聯互通,看準沿線國家發展的掣肘點,找到歐亞經濟騰飛的立足點,抓住造福沿線人民的關鍵點。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這是中國智慧的具體體現,也是中國誠意的最佳詮釋。

  這是一條創新發展之路——

  漫漫絲路,綿延萬里。“一帶一路”建設既有對千年絲路精神、文化、文明的傳承,更有對發展理念、方式、道路的創新。“一帶一路”沿線地域廣闊、資源豐富、人民勤勞,但不少國家仍處於貧困、衝突、戰亂中,亟須新的發展模式和合作形態。

  與中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理念密切結合,“一帶一路”建設應和了沿線國家創新發展方式的現實呼喚,各國並肩打造全新的綠色、健康、智力、和平絲綢之路。

  新進展——

  務實合作的“一帶一路”

  不久前,一項鎖定中國、涵蓋五大洲近萬人的調查在全球展開。這份調查的結果,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角色在世界舞臺的轉變:整體形象穩步提升、在國際社會更有擔當的中國,獲得越來越多海外人士的好評,18—35歲的年輕人平均給中國打出更高分數。

  近幾年,世界經濟把更多期待寄予中國。中國致力於自身經濟轉型,拿出亮麗成績單的同時,也在世界經濟中體現了“中國擔當”,散發著“中國魅力”。

  今天,當巴基斯坦人把吉拉姆河湍急水流變為清潔電力,當比利時安特衛普港在國際貿易整體低迷之際仍物流如織,當塔吉克杜尚別熱電廠給民眾送去祈盼多年的溫暖……實實在在的利益,讓人們更真切地感受到,從歷史深處走來的“一帶一路”,是中國倡導的合作共贏之路,也是促進全球經濟增長、完善全球治理的時代注腳。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三年來,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與其中,中國與30多個沿線國家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協議、與20多個國家開展國際産能合作,以亞投行、絲路基金為代表的金融合作不斷深化,一批有影響力的標誌性項目逐步落地。截至今年7月,中國對“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的投資累計達511億美元。2015年,中國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雙邊貿易額突破萬億美元。從無到有、由點及面,“一帶一路”海陸統籌、東西互濟、面向全球的開放新格局漸次鋪開,建設速度和成果超出預期。

  基礎設施短板正在補齊,提高沿線各國聯通效率——

  由中企承建的蒙巴薩—內羅畢標軌鐵路項目即將開通,這是肯亞百年來建造的首條新鐵路,總投資38.1億美元,其中90%由中國進出口銀行提供優惠貸款。項目已為肯亞創造就業崗位4萬多個,培訓技術人員約2萬名。

  打通“斷頭路”,提升沿線國家互聯互通水準,是“一帶一路”規劃的重要理念。三年來,沿線國家加強合作,暢通便捷的絲綢之路已見雛形。渝新歐、蓉新歐、漢新歐、鄭新歐、西新歐,一條條大通道讓原本坎坷多艱的絲路車行無阻;普特拉姆燃煤電站、寮國南塔河水電站、印尼瑪木朱電廠,一個個合作項目繁星點點,給沿線人民送去光明與希望;油氣管網、輸電走廊、能源通道、衛星通信,全方位、立體化、網路狀的聯通格局挽起沿線國家合作之手。

  政策協調力度持續加大,力求沿線各國優勢互補——

  “一帶一路”沿線人口眾多,市場規模極為可觀,各國在貿易和投資領域合作潛力巨大,互補性很強:有的能源富集,有的勞動力資源足,有的地理區位優勢獨具。共建“一帶一路”,有利於發揮各自比較優勢,創造新的比較優勢,形成互補互利互惠。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加強政策協調、消除合作障礙,是做大做好合作“蛋糕”的關鍵。

  去年,中國正式發佈《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繪製了“一帶一路”建設的壯美藍圖。沿線國家秉持開放的區域合作精神,開展務實合作。截至今年8月底,中國與蒙古、俄羅斯、哈薩克、波蘭、寮國等9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同開展8個合作規劃編制。這些規劃對接“一帶一路”倡議,以合作共贏為指南,為拓展各方合作空間、發揮潛力優勢、促進共同繁榮、增強聯合競爭力提供了政策保障。

  交流學習平臺搭建成型,拉近沿線各國心理距離——

  許多走過絲路沿線的人會感慨:夢中景象與眼前畫面如此接近!7000多公里的絲路上,一幅壯闊的歷史畫卷自然呈現,“大美絲路”旅遊資源獨一無二。數據顯示,未來5年,“一帶一路”區域的國際旅遊總量佔全球的70%以上,中國將為沿線國家輸送1.5億人次遊客和超過2000億美元的旅遊消費,也將吸引沿線國家8500萬人次來華旅遊。人氣旺的絲路遊,正成為沿線國家民心相通的橋梁和紐帶。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一帶一路”倡議要生根開花,必須得到沿線各國人民支援。這三年,隨著合作交流日益深入,沿線百姓的心近了、情真了、人親了。絲路精神的滋養,使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們,朝著相同的方向和夢想前行。

  新憧憬——

  持久發展的“一帶一路”

  “杭州峰會是真正的國際合作重生的契機。”被譽為“G20之父”的加拿大前總理保羅馬丁的這一判斷,以及國際輿論場頻頻出現的類似聲音,透露出世界經濟對中國聲音和中國方案的渴望。

  習近平總書記9月3日在G20工商峰會上的主旨演講,準確把脈世界經濟,開出標本兼治、綜合施策的藥方——

  建設創新型世界經濟,開闢增長源泉。

  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拓展發展空間。

  建設聯動型世界經濟,凝聚互動合力。

  建設包容型世界經濟,夯實共贏基礎。

  “一帶一路”倡議,正是中國與沿線各國分享發展機遇、實現共同繁榮的鄭重承諾。

  “一帶一路”生機盎然,卻也像一個幼兒,要精心呵護方能茁壯成長,更好地造福沿線國家和百姓。

  這需要秉持互利共贏的理念。

  當前,全球經濟深度融合,各國發展環環相扣,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沒有哪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協調合作是必然選擇,互利共贏是根本出路。

  “一帶一路”把44億人緊密連在一起,是一個具有廣泛包容性和巨大發展潛力的區域合作大平臺。“一帶一路”摒棄制度模式偏見,抓的是發展這個最大公約數,想的是自己要過好、也要讓別人過好,信的是眾人拾柴火焰高、互幫互助走得遠。各方應凝聚合作共識,讓“一帶一路”真正成為和平之路、增長之路、機遇之路,共建利益和命運共同體。

  這需要加強市場導向建設。

  無論在一國之內或是在國際市場,有活力的産品才能長久。“一帶一路”離不開沿線各國政府的引導,但要擁有更旺盛的生命力,還須回歸市場。在推進過程中,應遵循國際通行規則,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激發企業主體作用,通過完善市場機制和利益導向機制,以商業化原則、市場化機制和手段推進重點項目建設。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三年來,我國央企和民企表現踴躍,為共建“一帶一路”注入正能量。據統計,央企參與了大量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包括中俄、中哈、中緬原油管道,中俄等周邊國家輸電線路,以及中緬、中泰等項目。同時,積極與沿線國家開展産能和裝備製造合作。

  “走出去”“引進來”,企業可能遇到一系列困難,比如對當地政治經濟、投資環境、法律條文不熟悉,海外項目專業人才匱乏,“走出去”的配套政策和機制滯後等問題。政府應營造更好的投資環境,助力企業解決“水土不服”,揚帆遠航。

  這需要推進切實有效的合作。

  “一帶一路”建設回應沿線國家共同發展的呼聲。共建“一帶一路”,既要倡導文明寬容,尊重各國發展道路和模式,加強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又要堅持互利共贏,兼顧各方利益與關切,尋求利益契合點和合作最大公約數,體現各方智慧和創意。

  在“五通”方面,沿線各國還有不小的努力空間。區域基礎設施尚需進一步完善,形成安全高效的陸海空通道網路;投資貿易便利化水準還要進一步提升,形成高標準自貿區網路;人文交流還應更廣更深,增強不同文明的互鑒共榮。

  三年回首,從規劃佈局到落地生根再到深耕細作,“一帶一路”留下一行行堅實的足印。展望前方,我們祝願沿線國家同心共繪“一帶一路”新藍圖,奔向更繁榮、更和諧、更美好的明天。

  《 人民日報 》( 2016年09月07日 01 版)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