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從理念構想到人心聚合

2016年09月07日 11:45:32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從理念構想到人心聚合

  ——“一帶一路”建設三年進程和成果綜述

  光明日報記者 張翼

  熔鑄古今,縱橫萬里。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凝聚了幾千年的東方智慧,傳達了全球治理的新理念。

  三年來,“一帶一路”建設從無到有、由點及面,從頂層設計到紮實推進,以共商、共建、共用為原則,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綢之路精神為指引,進度和成果超出預期,贏得了沿線國家的廣泛贊同和參與。

  近年來,一拖集團借助“一帶一路”的東風,初步完成了全球行銷網路的佈局,成為中國製造在國際市場上的一張名片。圖為一名女工在位於河南洛陽的一拖集團第三裝配廠生産東方紅拖拉機。新華社記者朱祥攝

  中國倡議“一呼百應”:不是要建自己的後花園,而是要建設有利於各國共同發展的百花園

  “一帶一路”建設,用創新的合作模式,推動歐亞大陸格局良性發展,這是一項造福沿途各國人民的大事業。

  9月2日,在西子湖畔的杭州,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哈薩克總統納扎爾巴耶夫共同見證了“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與“光明之路”新經濟政策對接合作的簽署,中哈雙方將全面推進“一帶一路”建設。

  9月1日,在巴基斯坦瓜達爾港港區,中巴合作的瓜達爾港自由區奠基儀式隆重舉行。“瓜達爾港自由區的啟動標誌著巴人民多年來的夢想正在成為現實。目前巴中經濟走廊一系列項目推進順利。”巴基斯坦總理謝裏夫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致辭。

  “2013年的9月8日,我到達了哈薩克的阿斯塔納,很可惜沒能親耳聆聽習主席的演講。但‘歐亞新興市場論壇’主席哈瑞爾達考利非常興奮地告訴我,他聽到習主席9月7日的演講了,像詩像音樂一樣優美,併發出了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大倡議。他斷言,倡議將對整個歐亞以至世界經濟格局産生重大影響。”9月6日上午,北京師範大學新興市場研究院院長兼發展研究院院長胡必亮教授告訴記者。

  三年過去了,眾多事實證明,哈瑞爾達考利的判斷非常準確——目前,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表達了對“一帶一路”的支援和參與意願;中國已與30多個沿線國家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備忘錄或協議。與此同時,以國際産能合作為抓手,中國與20多個國家開展務實合作,並開展了網上絲綢之路建設。

  “‘一帶一路’倡議能夠一呼百應,有著深刻的內在原因。”中國社會科學院邊疆研究所研究員李國強接受記者採訪時説,“一帶一路”建設是一個包容性巨大的發展平臺,以打造命運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為合作目標,得到沿線國家廣泛認同並積極參與。從倡議到務實的推進,“一帶一路”政策對接、戰略對接和重點項目的對接都體現出一個“實”字,從重大倡議、戰略變成了實實在在的行動和成果。

  不尋求勢力範圍,但一定要積極作為;不是要建自己的後花園,而是要建設有利於各國共同發展的百花園。

  據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徐紹史介紹,以重點方向、重點國別、重點項目為核心,“一帶一路”建設已形成了一批標誌性成果,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早期收穫,“一帶一路”首條經濟走廊、首個多邊規劃獲重要突破。

  目前,北起喀什、南至瓜達爾港的公路、鐵路以及港區建設等重大項目啟動實施,中巴經濟走廊建設成效初顯,合作簽約金額近460億美元;互聯互通全面加速,中國高鐵“走出去”第一單印尼雅萬高鐵啟動了先導段建設,中老鐵路開工建設,中泰鐵路、匈塞鐵路舉行啟動儀式,斯里蘭卡科倫坡港口城復工,漢班托塔港二期工程即將竣工,希臘比雷埃夫斯港股權收購項目完全交割;國際産能合作進展明顯,中哈産能合作協議投資超230億美元,中白工業園全面動工。

  中國擔當“一諾千金”:擴大對外開放的重大戰略舉措 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主動作為

  “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回顧歷史,可以看到,絲綢之路的繁榮總是與大國氣派和盛世景象緊密相連。

  “一帶一路”貫穿歐亞大陸,東邊連接亞太經濟圈,西邊進入歐洲經濟圈,大致涉及65個國家,總人口44億,生産總值23萬億美元,分別佔全球的62.5%、28.6%。“一帶一路”著眼于歐亞大舞臺,也決定著世界大棋局。

  李國強認為,古絲綢之路彰顯了歐亞曾經的輝煌,也揭示了輝煌的規律,是歷史留給當代的寶貴財富。“一帶一路”倡議的關鍵詞是“共同夢想”“共同繁榮”和“東方智慧”,是今天的中國貢獻給世界的中國方案。

  “空口袋立不起來。”胡必亮指出,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最大貨物貿易國、第三大對外直接投資國,中國在基礎設施和開發園區等建設領域取得巨大的成功,已經成為資本的凈輸出國,有實力推進“一帶一路”的建設。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一帶一路”是中國擴大對外開放的重大戰略舉措,同時也是中國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主動作為。全球經濟治理需要與時俱進、因時而變。胡必亮指出,“一帶一路”是用創新模式來促進合作。三年來,通過大合作促進大發展的理念得到普遍認同。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加強區域和國際合作的創新性制度安排得到了國內和國際的普遍讚賞,並且形成了創新性的頂層設計方案和一系列的政策安排。

  一個行動勝過一打綱領。中國倡導創建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已經開始在區域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發揮積極作用。日前,加拿大宣佈申請加入亞投行,到今年9月30日前還會迎來更多新成員的申請。亞投行行長金立群在G20杭州峰會期間透露,今年6月,亞投行董事會批准了首批4個貸款項目,覆蓋能源、城市開發、交通三大領域,分別來自孟加拉國、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塔吉克,貸款總額為5億美元。其中有三個項目是與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歐洲復興開發銀行聯合融資的。

  截至目前,各類雙多邊産能合作基金規模超過1000億美元。中國已與法國、德國、韓國、英國、西班牙等國就共同開拓“一帶一路”沿線第三方市場達成重要共識。與俄羅斯、哈薩克、巴基斯坦、伊朗等國開展核電合作,推動中國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等核電技術走出國門。

  世界經濟走到了一個關鍵當口,雖然總體保持復蘇態勢,但面臨增長動力不足、需求不振等多重風險和挑戰。“世界需要中國更多地參與到全球經濟的討論中來。”加拿大總理特魯多説。

  “獨行快,眾行遠。”李國強認為,中國作為目前經濟增長領先的國家,不僅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還要擔當起區域和全球經濟治理新規則制訂的重任,目標是使世界經濟儘快走出低迷,走向可持續性發展。以“一帶一路”建設為契機,開展跨國互聯互通,提高貿易和投資合作水準,推動國際産能和裝備製造合作,本質上是通過提高有效供給來催生新的需求,實現世界經濟再平衡。

  中國使命“全球寄望”:抓住發展這個最大公約數,造福沿線各國人民

  從天山山麓到裏海之濱,從太平洋西岸到印度洋……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産能合作蓬勃興起,人文交流日益密切。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

  8月24日,在“高山之國”塔吉克,由中方參建的瓦亞鐵路在3000多名當地群眾的歡呼聲中通車。大山深處的人們還收到了“來自中國朋友的最好禮物”——中國承建的數條公路打通南北、貫穿東西,建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沙赫裏斯坦隧道和喬爾馬克扎克隧道,令塔吉克總統拉赫蒙讚不絕口。

  “駝鈴古道絲綢路,胡馬猶聞唐漢風。”這是古絲綢之路的寫照。今天,一列列滿載集裝箱的列車在歐亞大陸呼嘯前行,成為代表“一帶一路”勃勃生機的標誌。目前,“中歐班列”已開行超2000列。

  到目前為止,中國—哈薩克産能合作已有51個項目。在阿斯塔納伊希姆河畔,中國駐哈大使館公使銜參贊任仕説,中哈發展戰略實現全面對接,對絲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具有示範效應”。

  3年來,沿線各國聚焦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不斷深化合作,已經在多個方面取得積極成果。

  “世界的發展是不均衡的,大多數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發展是追求的首要任務和強烈的需求。”胡必亮告訴記者,全球經濟治理應該以平等為基礎,更好反映世界經濟格局新現實,增加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代表性和發言權,確保各國在國際經濟合作中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一帶一路”倡議抓住發展這個最大公約數,不僅造福中國人民,更造福沿線各國人民,補充全球治理機制不合理導致的對發展中國家不利的局面。

  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發展政策與分析司司長洪平凡指出,“一帶一路”倡議與一些具有排外性的傳統區域經貿合作協定不同,是開放和包容的,包含了許多可以重振世界經濟的國際合作舉措。不僅可以增加沿線國家的貿易和投資,提高其經濟增長率,而且還有助於擴大這些國家與非沿線國家之間的貿易,産生有利於其他國家經濟增長的外溢效應。

  “路漫漫其修遠兮”——作為一項蘊涵著包容與共用理念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工程,“一帶一路”建設將聚焦構建互利合作網路、新型合作模式、多元合作平臺,聚焦攜手打造綠色絲綢之路、健康絲綢之路、智力絲綢之路、和平絲綢之路,以釘釘子精神抓下去,積小勝為大勝,一步一步把“一帶一路”建設推向前進。

  《光明日報》( 2016年09月07日 01版)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