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推進三大核心建設,助力以人為本“健康中國”

2016年08月27日 19:39:54  來源:中國網
字號:    

  8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通過《“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會議認為,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誌,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追求。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審議通過,標誌著繼“美麗中國”之後,“健康中國”又成為一項國家戰略。“健康是1,失去它,一切都是零”,在8月19日至20日召開的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努力全方位、全週期保障人民健康”。這意味著“健康中國”不但是個大戰略、大規劃,也將是一個13億人民共建共用的大工程、大産業。

  2015年9月,國家衛計委全面啟動了《健康中國建設規劃(2016-2020年)》編制工作,10月召開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明確提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從決策到規劃出臺僅用了一年多時間,標誌著黨中央對民族健康事業的重視,而最終“健康中國”規劃綱要從2020年拓展到2030年,也標誌著此項關乎民族健康事業的建設工程可謂任重道遠。

  打造“健康中國”是構成“全面小康”的關鍵要素,是建設“幸福中國”、“美麗中國”的核心工程。“健康中國”,不僅要靠完善醫療衛生服務“治已病”,還要靠提升健康知識,提高宜居環境保護,加強食品安全,促進體育鍛鍊,加強養老服務等多方面整體聯動“治未病”。這其中,完善醫療衛生服務、加強食品安全、促進體育鍛鍊是三大核心任務。

  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關鍵要以人為本深化推進醫療改革。完善醫療衛生服務,不但要破解長期以來看病貴、看病難、以藥養醫的“老大難”問題,還要理順醫生與患者,醫院與藥企、醫院與監管部門的關係,讓醫療、醫保、醫藥“三醫”聯動,逐步實現城鄉醫保統一、本地異地報銷統一、市場與監管統一。同時,以醫療分診、大病救治、常規體驗來破解“大醫院門庭若市,小醫院門可羅雀”和城鄉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尷尬,合力從中醫人才培養、中藥市場監管,中醫藥技術攻關三個層面,切實把中醫藥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

  加強食品安全關鍵要保護耕地安全、糧食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同步。“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加強食品安全就是防止病從口入,這其中,個人衛生習慣位其次,空氣、飲水、食品安全位其主。各級相關部門除了要加強18億畝耕地紅線保護,加強主糧、果蔬及其他食品安全監管之外,更需嚴格依照《環保法》和“大氣十條”、“水十條”、“土十條”三個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環境保護督察方案(試行)》、《關於開展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産離任審計的試點方案》、《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等三個文件精神,把環保責任真正落實到位,讓食品安全和“美麗中國”傾力護佑“健康中國”。

  促進體育鍛鍊需注重全民健康意識教育。25日,在會見裏約奧運會代表團全體成員時,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是我國體育工作的根本任務。“要普及全民健身運動,把健康中國建設通過全民健身運動搞起來。”各級政府部門,除了要合理規劃、推動城鄉體育健身場所、器材建設,更需從制度上規範好學校、企業、黨政機關的休息健身時間,從健康教育上防範“小胖墩”、“小眼鏡”和“三高”人群的不斷增長的亞健康態勢。

  “健康是人的第一幸福”,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不但要對接五大發展理念科學決策、合理規劃,更需堅持以人為本,摒棄利益至上與“有權任性”誤區,真正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讓13億人民的幸福指數不斷提升,讓中華民族真正自信、自強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責任編輯:陳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