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G20杭州峰會提升中國議題設置能力

2016年08月30日 09:03:1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字號:    

  李 文(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王塵子(中共北京市委黨校政治學教研部講師)

  舉世矚目的二十國集團峰會(簡稱G20)即將在9月的杭州拉開帷幕,本次會議由中國擔任輪值主席國,以“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作為峰會主題,並設置有“創新增長方式”、“更高效全球經濟金融治理”、“強勁的國際貿易和投資”、“包容和聯動式發展”四大議題板塊。

  2012年,在中國共産黨的“十八大”報告中,G20與聯合國、上海合作組織、金磚國家等一道被列為中國積極參與國際多邊事務的載體,也成為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中國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核心機制之一。此次G20峰會由中國擔任輪值主席國,為中國提高國際話語權、發揮國際影響力提供了寶貴機會。

  提升在國際合作機制中的建設性地位 

  通過杭州G20峰會,中國能夠在推動國際合作機制建設,平衡區域經濟落差,構建國際關係新秩序方面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現有國際秩序主要是在二戰之後建立的,反映的是當時的世界經濟政治格局,目的是要解決當時世界面臨的主要問題。但斗轉星移,戰後秩序與當今世界形勢的發展的不適應日益顯現,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在於未能反映當今世界格局和力量對比的變化。植根于這一時代背景,G20應運而生。作為一個全球經濟治理機制,G20具有相當強的代表性:20個成員國代表全球 2/3 的人口以及經濟總量的85%,其中發達經濟體成員有 9 個,新興經濟體有 11 個,雙方力量基本平衡。就地理位置而言,每個大洲都有代表,每個成員國本身無論是在經濟還是政治、文化等領域均為有影響的地區性大國。G20 峰會不僅是當今世界幾乎所有大國的對話平臺,同時也可以被視為是老牌發達強國與新興崛起大國在國際體系層面互相調適的平臺。

  然而,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世界貿易增速放緩,國際合作機制建設進程舉步維艱,G20也深受影響。由於2012年至2015年,世界貿易增速已連續4年低於3%,其間全球貿易對收入增長的貢獻率減少了一半,使得G20 成員國共同利益逐漸減少、分歧加劇,嚴重制約了相關各方的合作熱情,合作進程受到干擾,甚至出現了淪落為各方利益訴求的晴雨錶及逐鹿場的趨勢。G20中已出現由不同國家組成的小集團,離散化問題嚴重,這不僅降低了國際合作的有效性,更使決策效力大打折扣。因此,習近平主席有針對性地指出,在G20的發展歷程中“最珍貴的是各成員同舟共濟的夥伴精神。實踐昭示我們,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形勢下,合作是各國應對挑戰、實現發展的必然選擇。”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成功融入世界經濟,在全球貿易與投資、國際金融等諸多領域發揮了重要影響力。中國重視提升新興經濟體的國際話語權,從更加開放、公正與公平的立場推進國際合作機制建設,國際影響力獲得明顯提升。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同樣又是新興大國,與發展中國家有共同立場,與發達國家有更多的共同利益,從而能夠在照顧G20成員的共同利益,緩解不同發展水準成員之間的結構性矛盾、促進合作方面提出更富有成效的意見與建議。在本次杭州峰會上,中國有機會借東道主之力、發揮主場外交優勢,更好地與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協調,尤其是就一些重大國際與地區重要問題與美國進行溝通協商。在當今多極化國際格局之下,新興經濟體正日益聚合為一股強大的國際話語力量,以金磚五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在未來國際合作機制建設中所蘊藏著巨大的正能量。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金磚國家重要成員,也能夠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取得金磚國家等其他新興經濟體的支援,在G20中加強發展中國家的聲音,重視發展中國家在聯動、包容的國際格局中的建設性作用,從而有效增強G20這一重要國際合作機制在世界經濟政治發展中的應有的地位與作用。

  掌握議題設置主動權

  近年來隨著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在我國舉辦的各種國際會議不斷增多,為我國設置國際議題提供了寶貴機會,非常有利於我國掌握在國際規則制定中的話語權。

  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歷史告訴我們,落後就要挨打,貧窮就要挨餓,失語就要挨罵。當今,我國軍事力量、政治影響、國際地位有所提高,解決了挨打的問題,改革開放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解決了挨餓的問題,目前我國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挨罵。我國在國際組織、各種合作平臺中雖佔據一席之地,但在規則制定等方面,存在著話語權與經濟實力、經濟地位嚴重不配匹的狀態。所謂“挨罵”,就包括某些西方國家借其在某些國際機制中的優勢地位對我國的橫加指責。在認可現有規則的基礎上,根據發展形勢的變化和需要——尤其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需求——對舊的規則加以修改與完善並提出新議題、增加新規則,是未來一個時期我國必須加以完成的一項主要任務。

  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許多重大國際事務缺了中國就無法得到有效解決,國際社會對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呼聲愈來愈高。另一方面,中國的國家利益早已超出國界,開始向境外延伸,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參與全球治理的國內需求也在不斷上升。根據G20的制度安排,輪值主席國在確定G20峰會和其他重要前期會議的議題時擁有很大的主動權和決定權,由此,在杭州召開的G20峰會使得中國有機會在議題設置上兼顧各方利益、保持議題平衡,推動現有國際規則進行漸進改革,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秩序。

  就當前各項前期會議的情況來看,關於四大議題板塊的研討已經初見成效。在中國的推動下,G20第一次將發展問題置於全球宏觀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第一次圍繞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制定系統性行動計劃;相關各方核準了G20深化結構性改革議程,在結構性改革的道路上邁出了新的重要一步; G20發表關於氣候變化問題的主席聲明,這是G20歷史上首次就氣候變化問題專門發表聲明。借助主場外交優勢和深厚的國際協調經驗,由中國擔任東道主的此次G20所達成的一系列歷史性成果及共識,為提振全球經濟、書寫全球發展的新規則開闢了新的方向。

  推動國際秩序向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發展

  杭州G20峰會將凸顯中國的國際地位,推動國際秩序朝向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發展,從而有利於減少全球發展不平等、不平衡現象,使各國人民公平享有世界經濟增長帶來的利益。

  G20是當今世界唯一的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領導人平等對話的平臺,但參與者的立場各有不同。發達國家試圖通過G20維護既得利益,約束新興經濟體。另一方面,新興經濟體也希望通過G20獲得更多話語權,以漸進改革方式推動國際秩序轉型。但就近幾年G20的舉辦情況來看,發達國家仍然主導著 G20議題設置,其中心議題和主要關切更多體現著發達國家的利益訴求及全球戰略考量,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在全球經濟治理中面臨著被邊緣化風險。

  正因如此,由中國擔任G20輪值主席國,為中國提供了一個引領國際秩序向更加公平合理方向發展的歷史機遇。中國既與新興市場國家有著相似訴求,又與歐美發達國家面臨相似的問題,中國的特殊地位使G20有機會成為沒有特權存在的多邊均衡機制。

  首先,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中國將G20作為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核心機制之一。G20集各大洲、不同發展階段經濟體于一身的巨大包容性,也符合中國在多極化形勢下的獨立平等外交戰略。成為G20峰會主席國本身也表明中國希望成為國際公共産品的提供者,為G20的轉型與發展提供動力。就本屆G20的議題設置和既有成果而言,中國兼顧各方利益,推動發展議題的設置與落實,盡最大可能從根本上破解世界經濟的南北失衡困境。

  其次,中國堅持維護髮展中國家的整體利益,將發展問題作為本次峰會的核心議題,繼續鞏固全球經濟治理結構改革所取得的成果,繼續推動提升發展中國家在全球經濟治理結構中的發言權和話語權。當前,許多發展中國家希望中國在制訂有利於發展中國家的國際規則方面發揮領導作用,中國也有義務承擔這一使命。中國一貫主張對現有國際秩序的漸進性改革,其核心內容之一是提高新興經濟體在國際組織中的參與權、發言權和決策權,使欠發達國家獲得實質性國際援助,逐步縮小南北差距,主辦G20符合中國對於國際新秩序的根本訴求。作為新興經濟體利益代言者,中國有機會在自己的主場積極培育與金磚國家等新興經濟體的夥伴關係,在G20平臺上形成合力以充分維護髮展中國家利益。

  最後,中國也注重與西方發達國家的溝通和協調,積極尋找共性話題,回應發達國家的關切,努力協調其與新興國家之間的立場。從議題設置和目標成果來看,這些議題並未厚此薄彼,其中既包括了對中國及廣大發展中國家有利的議題,也妥善處理了發達國家居於優勢的議題。此外,G20中的韓國、澳大利亞、土耳其等中等強國群體的機制化建設也正在加快進行,作為G20杭州峰會東道主,中國也在全面考慮相關各方的具體利益訴求。

[責任編輯:陳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