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紀念普通戰士雷鋒 老將軍與青年學生的特殊接力

2016年08月16日 11:53:57  來源:中國青年網
字號:    

  雷鋒生前戰友、原海軍副政委冷寬中將接受中國青年網記者專訪。 中國青年網記者 張炎良 攝

  中國青年網北京8月16日電(記者 盧冠瓊 張炎良)“雷鋒是一個普通青年,也是一個普通戰士。他所想、所説、所做的,跟我們青年一代是一樣的,只不過是雷鋒做得更好一些。”1962年8月15日,偉大的無産階級革命戰士雷鋒因公殉職。雷鋒不是完美無缺的“神話”,不是遙不可及的榜樣,一生短暫但不平凡的他也是一個有著真情實感的普通青年。在雷鋒犧牲54週年前夕,其生前戰友、原海軍副政委冷寬中將接受中國青年網記者專訪,追憶青年雷鋒,記者還了解到,在雷鋒犧牲後的五十多年間,以年逾古稀的冷寬為代表的“雷鋒人”與青年學生們開展了一場永無終點的特殊接力:做雷鋒精神的種子。

  1960年1月8日,雷鋒入伍到撫順當兵。“上面首長動員我們要當‘五好戰士’,不説‘五好’了,就是七好八好我們都能當得上!”火車站前的廣場上,個子不高、長相清秀的雷鋒正代表入伍新兵講話。凜冽的寒風不時把他的講稿颳起,他索性把講稿揣進褲兜,即興發言。在場的官兵們哄堂大笑,掌聲同時響起。

  上世紀六十年代,在全軍開展了“政治思想好、三八作風好、軍事技術好、完成任務好、鍛鍊身體好”的五好戰士運動。雷鋒剛入伍,對這個情況還不了解。

  56年過去了,冷寬對雷鋒入伍第一天的情形依然記憶清晰。這名年輕士兵不經意間流露出來的積極上進的精神面貌,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雷鋒早入伍三年的冷寬時任雷鋒所在團見習參謀。在隨後的兩年多時間裏,他的生活和工作與雷鋒息息相關。

  習近平總書記曾回信鼓勵“郭明義愛心團隊”,要努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向上向善,從“贈人玫瑰、手有餘香”中感受善的力量,以實際行動書寫新時代的雷鋒故事,為實現中國夢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在冷寬眼中,“生活上非常陽光,事業上非常成功”的雷鋒,有著短暫但“向上向善”的一生。

  彼時,雷鋒外出執行運輸任務,就在團裏的機關食堂吃飯,冷寬時常遇到他。他發現雷鋒確實與眾不同:別人吃完飯,把碗筷放在一邊就走了。可雷鋒每次都會和炊事員一起收拾碗筷,把食堂打掃乾淨,然後躲進駕駛室內看書。有一次,冷寬忍不住問起雷鋒:“為什麼中午不休息一下?”帶著樸實的笑容,雷鋒回答他,“我都習慣了,得抓緊時間學習學習。”

  經歷了新舊社會兩重天,青年雷鋒對共産黨有著特殊情感。從舊社會的苦難深淵中被拯救出來,分了地,上了學,後來當了全縣第一個拖拉機手,而後當了工人、解放軍戰士,直到生命永遠定格在22歲。將對中國共産黨的樸素感恩之情,上升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高度,雷鋒成為了一名真正的共産主義戰士。

  1964年清明節前夕,上級決定將雷鋒墓從撫順葛布街公墓遷至望花區公園。“原本十七八里地的路程,車卻整整走了兩個多小時。”帶著雷鋒班戰士一起抬棺遷葬,站在靈柩車上,望不到頭的送葬人群令冷寬記憶深刻。老人扎著白圍巾,年輕人戴著黑紗,跟著靈車緩緩前行。26歲的冷寬眼角濕潤,在心裏問自己,“什麼人才能受到人們這樣的愛戴?”

  從見習參謀到海軍中將,冷寬多年來堅持領導組織部隊學雷鋒。從崗位上退下來後,“小悅悅”事件、老人摔倒不敢幫扶等一系列熱點讓老將軍格外憂心。“作為雷鋒生前的戰友,我們有責任做點什麼。”2011年12月18日,雷鋒誕辰71週年時,冷寬和一批雷鋒戰友倡議發起成立了全國性學雷鋒組織------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學雷鋒基金管委會、中華雷鋒文化促進會。籌委會由12人發起,有當年培養過雷鋒的領導,有雷鋒生前戰友,有全國學雷鋒先進典型,有全國宣傳雷鋒的知名人士,有多年在領導崗位組織學習宣傳雷鋒活動的退休老領導。為適應新媒體發展,學習組織還成立了專門網站——“雷鋒網”。冷寬告訴中國青年網記者,“我們通過各種形式,辦展覽、做報告、出書、辦網站、搞社會公益事業學雷鋒”,活動面向整個社會,但更主要的是面向青少年。

  冷寬介紹,“儘管組織發起活動的是我們這些退休的老同志,但是網站更新等重要任務,都是我們的青年大學生志願者在做。每天更新內容,傳承這項事業。” “此外,現在全國有將近60所雷鋒學校,雷鋒車隊多數也由年輕人組成。”

  網路中質疑、誣衊雷鋒等先進典型的聲音若隱若現,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代又一代的中國青年會不會對“雷鋒們”變得陌生?警惕西方敵對勢力的意識形態入侵,在冷寬看來,新時期傳揚雷鋒精神變得更加重要且迫切。“爭當雷鋒精神的種子”,從意氣風發的青年,到鬢染白霜的老人,大家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不計回報地付出,傳承不能斷代!

  雷鋒並沒有做出什麼驚天動地的偉業,但是,普通的他將日常的事情做到最好,在平凡中成就偉大。冷寬認為,這個社會需要更多“普通生活中的正能量”,需要“向上向善的力量”。誠如習近平所強調的那樣,雷鋒、郭明義等英模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愛的胸懷、忘我的精神、進取的銳氣,正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最好寫照,他們都是我們“民族的脊梁”!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