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外媒:南海仲裁後中國維護主權立場堅定

2016年08月14日 06:48:56  來源:參考消息
字號:    

  外媒稱,關於南中國海領土爭端的武力和戰爭言論長期佔據著亞洲的媒體頭條。例如,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劉振民7月中旬就警告説,不要把南海變成戰爭的發源地。

  奧地利《標準報》網站8月7日刊文稱,這種言論的背景是,中國政府稱海牙常設仲裁法庭判決“無效”,訴訟過程是一齣“鬧劇”,判決結果是應該丟棄的“一張廢紙”。中國早在仲裁結果出爐前就多次強調,不會接受判決結果並將進行抵制。

  柏林德國科學和政治基金會的東南亞問題專家費利克斯海杜克説,海牙仲裁庭判決結果只能“很少改變”南中國海的“複雜局勢”。

  文章稱,菲律賓在2013年上訴至仲裁法庭,請求它解釋南中國海爭議地點是島嶼、岩礁還是低潮高地。中國對該海域大約85%的面積提出主權要求,它依據的是歷史上畫出的覆蓋該地區的“九段線”。中國説,它是發現、開發並對該地區行使主權的首個國家。除了東北部的菲律賓與中國衝突外,南中國海衝突還主要涉及更南部的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除了中國和菲律賓外,越南、馬來西亞、汶萊也對它們提出主權要求。

  文章稱,這片水域非常重要:每年有價值超過5萬億美元的貨物通過南中國海水路運輸——足足佔全球貿易的四分之一。南中國海非常有吸引力,也因為那裏有些地方的魚類資源極其豐富,估計還蘊藏著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氣。

  這種地緣戰略重要性已經導致該海域的緊張局勢在過去兩年裏顯著加劇。據説中國也已經建立了防空系統。此外,該水域還成為眾多軍事演習的場地。德國科學和政治基金會的專家海杜克説:“自菲律賓向海牙常設仲裁法庭提起訴訟後,中國的態度急劇轉硬。”

  文章稱,南中國海的突出重要性也解釋了各方為什麼那麼激烈地爭吵,同時也説明瞭這個衝突源帶來的危險。“風險正在上升,因為中國將繼續開發並武裝該地區,以便保證自己能夠進入並控制它,”新加坡風險控制集團的東南亞風險分析師達內查莫羅説。

  文章稱,中國外交現在有不同的視角,實力也不同了。19世紀與殖民列強簽訂的條約不無道理地被稱作“不平等條約”。那個時代作為“恥辱的世紀”烙入民族集體意識之中。此外,中國在上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幾乎沒有能力對地緣政治發展作出反應。

  因此,從中國的角度來説,南中國海的行動被看作追趕時刻。海杜克説:“以前即便小國也擴建島嶼並將其軍事化,而中國非常疲弱,不得不被迫接受這一點。現在,中國方面已經緊跟上來。”

  此外,局勢還因為美國日益成為衝突方而變得更複雜。一方面因為美國和菲律賓締結軍事同盟,另一方面因為越南等國由於害怕中國的主導地位而向美國靠攏。美國則認為中國日益增長的自信威脅到美國在太平洋上的戰略利益。

  文章稱,後果可能是東南亞將成為中美衝突的競技場。“軍事對抗的可能性是有限的,但並非很小,”法國外貿銀行香港分行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阿莉西亞加西亞-埃雷羅説,“完全可以發生看不到美國直接參與的代理人戰爭”。

  特拉華大學政治學和國際關係學教授艾麗斯巴評論説,美國人關注東南亞且尤其對南中國海衝突增加了興趣,對該地區國家來説是“雙刃劍”。

  一方面,美國承諾支援東南亞對抗中國的領土要求。另一方面,“中美關係的敏感動力”也影響東南亞和中國的關係。巴説:“這使得尋求妥協變得複雜。”

  風險分析家查莫羅也像大多數觀察家那樣認為,故意造成衝突的風險其實很低。雖然中國在軍事實力方面超過了其他所有鄰國,但它會避免直接挑戰美國。

  加西亞-埃雷羅認為,無論如何,中國與包括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以及汶萊在內的東盟之間日益加強的經濟聯繫會抑制對抗風險,對日益加劇的緊張關係作出經濟反應的危險也讓衝突參與方陷入兩難境地——如果它們一方面堅持南中國海的主權要求,但另一方面又想吸引投資者並深化貿易的話。(編譯/聶立濤)

[責任編輯:尹賽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