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南昌建成國內最大水下立交 面積約5萬平方米

2016年08月11日 06:11: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原標題:南昌紅谷隧道建成國內最大水下立交 面積約5萬平方米

  圖為施工現場。 吳鵬泉 攝

  中新網南昌8月10日電 (劉佔昆 吳鵬泉)記者10日從南昌市紅谷隧道工程新聞通氣會獲悉,國內最大的水下立交——紅谷隧道東岸水下立交已經建成,系統面積約5萬平方米,由3進4齣共7條匝道組成,全長2997米。

  由南昌市政公用集團融資代建、中國中鐵隧道集團施工的南昌紅谷隧道是國內江河中游首座、異地幹塢、規模最大、最長的城市雙向六車道過江沉管隧道工程。工程總投資為42.2億元,工期42個月。

  據主辦方介紹,目前南昌紅谷隧道東岸水下立交施工全部完成,在水下實現了過江隧道與贛江以東老城區3條主幹道全面快速對接,達到交通銜接多點疏解、快速分流的總體效果,形成立體互通的快速過江通道。

  “如此規模的水下立交在國內屬於第一次”,南昌市政公用集團紅谷隧道項目部副經理萬超告訴記者,該立交是目前國內最大的水下立交系統,位於贛江東岸,總面積約5萬平方米,由3進4齣共7條匝道組成,全長2997米。

  “水下立交減少陸上佔用地,與修建跨江大橋相比,可以減少對周邊環境的干擾。”萬超説,修建紅谷隧道避免了對贛江兩岸旅遊觀光帶的破壞,尤其是減少對贛江東岸滕王閣國家景觀區的“壓迫”。

  據了解,紅谷隧道東岸水下立交還建有國內首個水下救援通道和疏散中心。

  施工現場,中國中鐵隧道集團南昌市紅谷隧道工程施工項目經理部總工程師李志軍告訴記者,紅谷隧道採用了“5Y+3X”新型水下立交橋模式,修建了國內首個水下疏散中心匝道基坑群。“在水下實現了過江隧道與贛江兩岸道路網的全面快速對接,並且在隧道中每隔200米位置設置了疏散橫通道。”

  “隧道內一旦發生緊急情況,人員可由疏散大廳經疏散通道至疏散樓梯逃生至地面。”李志軍透露,隧道水下疏散大廳將於9月份建成。

  記者了解到,南昌紅谷隧道建成後,機動車可以實現3分鐘穿越贛江,預計減少南昌大橋約30%的交通壓力,減少八一大橋約11%的交通壓力。(完)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