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南水入京後地下水仍超採 官員稱市民節水意識低

2016年08月08日 06:07:47  來源:京華時報
字號:    

  原標題:京城地下水超採何時停

  記者 賈婷

  今年720特大暴雨以來,全市形成水資源量達11.34億立方米,其中,地下水7.15億立方米。北京面對連續多年來乾旱少雨的氣候,遭遇一場特大暴雨,能在多大程度上緩解北京缺水的現狀?北京市地下水目前的狀況如何?連年超採何時能夠停止?建設應急水源地及南水北調工程又對地下水位回升起到了多大的作用?未來城市缺水的狀態將通過何種方式改善?就以上問題,記者採訪了北京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及專家。

  720特大暴雨後調蓄工程“鎖水”363萬立方米

  720特大暴雨以來,全市平原區地下水位回升0.79米,水位回升最大的為大興區解州營站,回升值3.26米,其次為房山區回升1.68米,全市地下水儲量增加4.0億立方米。降水對地下水的後續補給還將持續,地下水位將繼續回升,預計後續還會增加地下水儲量約3.15億立方米。

  “黃土不連天”的北京中心城區,瀝青、水泥遍地,似乎並不存在“雨水收集”的有利客觀條件。以往一場暴雨下來,雨水迅速沿著排水管道匯聚,順著河渠流出北京。當排水不暢時,還會引發城市內澇。

  “這就是一個城市化的過程。”市水務局水資源處高工姜體勝坦言。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不透水面積比例大幅度提高,導致相同降雨條件下徑流系數增大、洪峰提前、洪量增加,加大了城市防洪排澇壓力,引發道路積水等問題,同時也造成雨水資源的流失。

  不過,就在這鋼筋混凝土鑄就的城市中,雨水利用的能力已經越來越得到城市建設和管理者的重視。在“十二五”期間,北京市已經把雨洪綜合利用納入城市建設的各個領域,包括推廣透水鋪裝、建設低窪草坪綠地、建設下沉式綠地及雨洪蓄滯區,利用砂石坑建設雨洪滯蓄區等,要把水留在地下、留在綠地、留在坑塘,大幅提高雨水的集蓄利用水準。

  720特大暴雨以來,西郊調蓄工程累計蓄水363萬立方米。據記者了解,北京市防洪排水原則為“西蓄、東排、南北分洪”。西郊砂石坑蓄洪工程是北京市區防洪排水體系“西蓄”的重要組成部分。西蓄工程通過水體自然下滲,還可回補地下水,兼具生態、景觀、休閒等功能,是海綿城市建設在京西的重點工程。

  此外,北京市還將加強海綿家園與海綿城市建設,充分利用公園、停車場、居民小區、産業園區等場所,每年建設“滯、滲、蓄、凈、用、排”相結合的雨水收集利用設施100處以上,新建城區硬化地面可滲透面積達到40%以上。統籌考慮防澇安全與雨洪水利用,提高雨洪水綜合利用能力,涵養地下水水源。

  南水緩解用水壓力一定程度減少了地下水開採量

  南水進京後,北京用水壓力有所減少,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地下水開採量。根據市自來水集團數據,南水日取用量已佔城區供水總量的七成以上。此外,通過自備井置換、再生水利用以及推廣節水器具等方式,減少並涵養地下水資源。

  水務部門表示,自備井不僅用於農業和綠化,更重要的是保障了部分小區及單位的供水。南水進京後,北京市啟動自備井置換。目前,已有多個單位及小區的供水管線納入市政管線。一方面能保證用水安全,緩解水鹼;另一方面也可減少壓采地下水。

  據記者了解,自備井全稱“自備水源井”,是相對於城市公共供水而言的,主要是在城市建設初期或市政供水大管網未覆蓋的區域,一些機關、企業、院校和小區自行開鑿的水源井,以滿足其生産、生活用水需求。其制水工藝相對簡單,自備井水經過消毒處理後供給用戶。自備井封存後,可對地下水進行涵養,對北京水資源保護起到重要作用。

  目前,國防大學自備井置換工程已完成,完全具備置換為市政自來水的條件。全部置換後,預計年置換水量約130萬立方米,受益人口達3萬人。自來水硬度從原來的410毫克/升降到160毫克/升,水鹼現象將明顯改善。

  數據顯示,2015年,自來水集團完成105家小區(單位)的自備井置換工程,關停自備井157眼,置換水量4.55萬立方米/日,受益人口近48萬人。2020年前,北京將大力推進中心城區自備井置換工作,壓減城區地下水開採量。按照優先安排供生活飲用自備井的原則,將城六區範圍內(不含豐臺河西地區)的自備井供水置換成市政管網供水,最終日置換水量約60萬立方米,改善300萬居民的供水水質。

  此外,針對外界對自備井監管存在不一致性的質疑,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正在研究自備井置換後管理制度,將制定相關監管措施和臺賬體系,對保留的自備井安裝監測設施,實現自備井用水實時監控。

  回歸應急備用功能最大地下水源已開始減採

  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加之連年乾旱、降雨量驟減,作為供水“常規軍”的地表水壓力重重。為了支撐北京的用水需求,北京市曾“八方找水”,在平谷、懷柔、房山、昌平建立了4個地下應急水源地,同時向河北、長江調水,共有9類水源地在為京城供水。

  今年2月底,作為本市最大的地下水源,全力運轉了12年的懷柔應急備用水源工程終於名副其實地回歸“備用”。12年來備用水源地以每天30萬噸的水量運轉,累計為首都安全供水12.8億立方米。

  據記者了解,懷柔備用水源於2002年開工建設,次年8月30日正式開始為第九水廠提供源水。作為當時全市最大的地下水源,年供水能力1.2億立方米。按照最初“採二養三”的設計規劃,備用水源地開採兩年後將涵養3年。但由於連續乾旱,2005年完成兩年應急供水任務後,懷柔應急備用水源就一直沒有停止為北京供水,這一供就是12年。

  隨著2014年南水進京,按照“喝、存、補”的原則,備用水源地真正回歸應急備用的功能。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備用水源已經于去年9月6日起開始減採,輸水量從運作之初的每天33萬立方米,已經減少到10萬立方米。

  通過減採、涵養,半年來,備用水源地地下水位平均回升了3米多,目前還在以每天3到4釐米的速度回升。據悉,隨著南水進京水量不斷加大,根據全市用水調度情況,備用水源地採水量有望繼續下降。

  釋疑

  南水大量入京為何還要超採?

  地下水作為北京城市供水的主要水源,佔全市供水量的50%左右。長期以來,為滿足城市供水需要,北京市每年不得不超采地下水5億立方米,付出巨大生態和環境代價的同時,供水安全風險也在不斷加大。到2013年年底,北京平原區地下水準均埋深24.5米,全市超採區面積已達6494平方公里。與1960年同期相比,地下水儲量減少近103億立方米。

  “北京的缺水是不容易感受到的,擰開水龍頭自來水就‘嘩嘩’地流,老百姓又怎麼能有體會呢。”樂水行的資深志願者張祥曾表示,“節約用水”的概唸有時候只停留在政府的倡導層面,大多數北京居民很少有“缺水”的切身感受。然而,有“用量”不等於有“水量”的悖論,才是北京缺水的真實困境。

  2015年《北京市水資源公報》顯示:2015年全市總供水量為38.2億m3,其中地下水18.2億m3、再生水9.5億m3、南水北調水7.6億m3、地表水 2.9億m3,地下水供水量佔總供水量的47%。據姜體勝介紹,2015年較2014年平均地下水位僅下降了0.09米,這已經是非常大的進步了。從年度數據來看,北京市地下水水位下降趨勢放緩,尤其2014年末南水入京後。近兩年地下水水位年均下降均在0.1米左右,與此前動輒1米左右的降幅相比放緩了很多。

  為何大量南水入京後,北京仍需過量採取地下水?姜體勝解釋道,“超採”就是指地下水開採量大於補給量。隨著人口增加以及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用水需求逐年上升。加上近幾年連續乾旱,北京城區河流上游用水量也在增加,導致進入北京的水大幅減少。南水北調江水進京後,北京市水資源緊缺狀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但水資源緊缺形勢仍未根本轉變。為保障供水,仍需要通過超采地下水來保證供水,雖然地下水開採量逐漸減少,但仍未達到採補平衡。

  北京超採的地下水主要用於哪些方面?姜體勝説,總體上來看,大部分地下水用於生活用水及農業用水。以2015年為例,自來水廠及生活自備井用水約佔47%,農業用水約佔35%,其他則是工業和生態用水。

  停止地下水超採出路在哪兒?

  有不少環保專家認為,“大城市病”仍是地下水超採的首要原因。姜體勝表示,目前北京大部分市民的節水意識仍未建立,多方及公眾參與的程度仍需提高。

  北京市停止地下水超採的出路在哪?根據北京市水務局“十三五”發展規劃要求,到2020年,北京市要率先全面建成節水型社會。全市用水總量嚴格控制在43億立方米以內,用水效率大幅提升。高效利用南水北調來水,年減采地下水4億立方米,主要地下水源地水位逐步回升。

  此外,按照“把雨洪水蓄起來,把再生水用起來”的要求,2015年利用再生水9.5億立方米,約佔全市用水總量的25%。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除常規手段之外,北京還大力發展再生水使用、雨洪收集、海水淡化等來為北京供水添磚加瓦。而事實證明,這些措施在解決北京水資源問題中亦發揮了重要作用。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