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小夥子來當村官了,這在河溪村引起了不小的轟動,成為村民茶余飯後的頭條新聞。
頂著太陽,戴著草帽,褲腿挽到膝蓋上,左手握著一把水稻苗,半弓著腰,照著旁邊老鄉的樣子,嘗試著把一株稻秧插進田裏,旁邊卻有不少村民在圍觀……來自南蘇丹的羅曼德第一次在中國南方鄉村幹農活兒。
羅曼德,26歲,南蘇丹人,溫州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大二學生。2013年,他同時拿到德國和中國的獎學金,最終選擇來中國學醫。
除了插秧,最近讓羅曼德開心的事還有不少,當村官、當老師、為群眾義診、畫文化墻……説起來,別人的暑假才剛剛開始,羅曼德和他的小夥伴們卻已經有了不少有意義的經歷。
“洋村官”——與老鄉一起摸螺螄
37名學生,再加兩名老師,帶著一支絕對專業的醫護小分隊,羅曼德與所在的溫州醫科大學“健康巴士進河溪”暑期社會實踐團隊,6月30日來到了浙江溫州下轄的瑞安市馬嶼鎮河溪村開展2016年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拋開醫學專業的“老本行”,羅曼德算是“上得廳堂,下得田地”。他有一項任務,就是在河溪村體驗村官的工作。
“體驗當村官那天給我留下特別深刻的印象。”羅曼德笑著露出一排白牙齒説。
他告訴中國青年報 中青線上記者:“上午我在村便民服務大廳值班,完全像一名正式工作人員一樣工作。下午去了村民家走訪,和他們聊天,問他們生活過得怎麼樣。傍晚還和村民一起下地插秧,那種感覺太好了。”
走在村子裏,羅曼德會熱情地和遇到的每個人打招呼,他還和村長兩個人一起下水摸螺螄,收穫還不少。
這幾天,羅曼德成為河溪村村民中的“中心人物”。
當他在村委辦公時,很多村民都聚集到辦公室,大家都想看看這位“洋村官”究竟怎麼給群眾辦事兒的。就連村裏的孩子,也趴在門口看著他,他一打招呼,孩子們一哄而散就跑了,村民的好奇持續了一整天。
“我覺得這裡的人們都特別熱情,風景也很美。”羅曼德説,“以前在家的時候我就經常去住在農村的奶奶家玩,感覺這裡的農村比我老家的農村漂亮多了。”
在體驗中國南方鄉村生活的同時,活潑熱情的羅曼德嘴裏不停地稱讚。他並不會用太多形容詞,“特別好”“太棒了”“非常開心”幾乎成了他的口頭禪。
“洋老師”——給孩童講中國領導人的故事
“實踐基本上沒有什麼困難,團隊裏還有我以前就認識的同學,大家在一起特別開心。”羅曼德説。
他們把學校“健康巴士”開到村裏,還帶上了溫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的部分醫生和護理方面的專業人員。在送醫入戶服務中,隊員、醫生和護士一起為村裏的老人義診,發放免費藥物。
實踐團指導老師潘曉婷介紹:“我們讓同學在體驗的同時發揮自己的特長,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們給村裏的小朋友上課,教他們黨史知識,給他們講中國偉人的事跡。”別看羅曼德是個外國人,説起這些,他可知道不少呢。
“通過PPT展示,我們教小朋友們認識毛澤東爺爺,還有好多中國共産黨黨史中的優秀人物。”羅曼德坦言,還有好幾個人我知道,但是一時不記得叫什麼了,“我給他們講的是我自己所知道的——習近平的個人簡介。我告訴那些小朋友,習近平是中國的國家主席,是從哪個學校畢業的,學什麼專業……”
“孩子們都特別友好。”和隊員一起教小朋友們畫畫,帶著他們畫中國夢主題的文化墻,羅曼德已經喜歡上這裡,“空氣特別好,希望以後有錢的時候可以每個月都能住一兩個星期”。
“不過那裏的蚊子有點煩,別看咬了一個小小的包,可是真的很癢很癢。”羅曼德笑著説起實踐期間的小煩惱。
“洋學生”——存在一籮筐的困惑
“我從小就想當醫生。”羅曼德説,之所以選擇到中國,一方面是醫學發達,另一方面他對文化非常感興趣。然而,他在中國的生活並非一帆風順。
“也有非常難熬的時候。”羅曼德説。
“剛開始的時候,我不知道怎麼和班裏同學交流,大家都挺怕我的,也不和我説話。”他説自己特別喜歡參加集體活動,可是那會兒班級有什麼活動他基本都不知道。後來才知道,很多活動都是用手機通知,之後才慢慢適應。
由於學習基礎問題,他在上課中也常常遇到困難,有時候老師上課講的比較快,自己就很難聽得懂。醫學專業本來就有很大難度,一章內容,往往需要自己“消化”一個月才明白。
“我現在和你聊天,可是我很不舒服,剛好我的牙齒生病了。”他告訴記者,自己的6顆牙都有問題,治了兩顆,剩下的沒錢了。老師告訴他口腔的問題不在醫保範圍內,得自己花錢治療,只好先忍著。
來中國3年,羅曼德都會盡可能多去一些地方看看。他到過北京、上海、南京這樣的大城市,也去過杭州、蘇州、紹興這樣典型的南方城市。本來今年羅曼德打算跟著一個蘭州的朋友去西北看看,但是因為沒錢,只好作罷。
生活裏有時磕磕絆絆,但是這個小夥子用生硬的中文説:“我覺得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困難並不是從我開始的,也不會從我這結束,但是這些都會過去的。”
雖然才剛剛大二結束,但是羅曼德已經打算好了,以後要留在中國工作。“我太喜歡中國了,喜歡中國的文化和生活,這是我的中國夢”。
[責任編輯:尹賽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