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媒體:靠什麼戰勝“流竄南北”的暴雨洪水

2016年07月22日 06:50:02  來源:京華時報
字號:    

  原標題:靠什麼戰勝“流竄南北”的暴雨洪水

  需要真正找到抓手,落實防汛抗洪責任制,把基礎建設和良心工程落實下去,跟官員的政績和官帽掛鉤,解決口頭上重視手頭上忽視的問題。

  2016年的夏天,可能會留下全國防汛抗洪的歷史記憶。南方洪災的影響還沒過去,降雨區又將“北抬東移”。據民政部最新統計,7月18日以來,華北、西北、黃淮部分地區出現的強降雨過程,已經導致6省173.1萬人受災,75人死亡失蹤。防汛抗洪、搶險救災形勢非常嚴峻,任務非常繁重。

  正在寧夏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專門就做好當前防汛抗洪搶險救災工作發表重要講話並提出6點要求:切實落實防汛抗洪責任制,科學精準預測預報,突出防禦重點,全力保障人員安全,強化軍民聯防聯動機制,抓緊謀劃災後水利建設。

  這六點要求,既包括對防汛抗洪搶險救災的科學部署,也有對平時工作和災後建設的明確要求,為應對洪災大考、打好抗洪硬仗提供了指導。

  暴雨和洪災,首先是自然現象和天災,總有人力無法達到的地方,所以抗洪防汛要警鐘長鳴,非一日之功。但是,天災也是可以預防的,如果能夠未雨綢繆、科學應對,就有可能把傷亡和損失降到最低。

  與1998年洪災,以及4年前北京的“721”暴雨災害相比,其實我們已有了不少進步,也積累了不少應對經驗。最直觀的檢驗,就是在差不多量級的洪災面前,人員傷亡和損失大大降低。並且,我們在防汛抗洪的科學預報、精細管理和社會參與上,都有了長足進步。

  暴雨和洪災對人類生命財産的危害,在城市主要是考驗市政基礎設施能否經受住短時間大量降水的衝擊,城市應急管理和救援能力是否足以應對突發災害;在廣大農村和山區,主要是暴雨造成積水、斷電,引發山體滑坡等次生災害。

  明白了洪災的危害在哪兒,就可以有針對性地預報預防,做好應急準備。在城市,主要功夫在平時,城市建設不能急功近利,在基礎建設上要提高標準、舍得投入,重視下水道這個城市的“良心”。在農村和山區,則要真正重視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保持好水土、湖泊和森林植被,發揮大自然的自我調節作用。

  所有這些,都需要真正找到抓手,落實防汛抗洪責任制,把基礎建設和良心工程落實下去,跟官員的政績和官帽掛鉤,解決口頭上重視手頭上忽視的問題。當然,這也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久久為功,長遠規劃。要看到,在基礎建設的前瞻性和科學性上,我們還有很多欠賬,這也是許多地方一下雨就“看海”,發洪水就造成次生災害的重要原因。

  此外,當洪水來臨時,還需提高精準預測預報能力,應急處置和資訊公開能力,實現應急管理和救災救援的精細化、人性化。同時,還要調動社會力量和企業參與救災,構築更精密的社會防災防洪網。

  此次北京暴雨中,一些部門充分利用自己掌握的技術和平臺,實時發佈最新積水點和交通資訊,為市民提供了科學的出行指導。一些企業主動採取在家辦公、錯峰下班等措施,甚至貼心地為員工提供食宿,減輕了暴雨中的交通壓力,減少了可能的風險點。

  無論是功夫下在平時的市政基建,還是災害面前的應急搶險救援,都要貫徹生命第一的精神,把確保民眾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習總書記所指出的,是我們戰勝洪災的根本動力和秘訣。

  本報特約評論員 鐵永功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