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中央巡視組等多方“點名”國資委:國企改革緩慢

2016年07月19日 06:18:12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字號:    

  文章導讀: 近日最高決策層的表態,讓國企改革再次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作為此輪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國資國企改革因牽涉甚廣,成為改革中的難點和“硬骨頭”。從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後發佈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中國經濟週刊》 記者 曹煦 ︱ 北京報道

  (本文刊發于《中國經濟週刊》2016年第28期)

  近日最高決策層的表態,讓國企改革再次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

  作為此輪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國資國企改革因牽涉甚廣,成為改革中的難點和“硬骨頭”。從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後發佈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下稱《決定》)到2015年“1+N”總體實施方案陸續出臺,從2014年國資委推出第一批“四項改革”試點到2016年即將推出第二批“十項改革”試點,國企改革艱難地向前推進。儘管期間也有多家央企實施了戰略重組,各省市也大多出臺了國企改革實施意見,但從實際效果來看,似乎遠未達到中央要求和社會期待。

  總書記為國企改革“撐腰壯膽”

  7月4日,全國國有企業改革座談會在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國有企業是壯大國家綜合實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必須理直氣壯做強做優做大,不斷增強活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實現國有資産保值增值。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級黨委和政府要牢記搞好國有企業、發展壯大國有經濟的重大責任,加強對國有企業改革的組織領導,儘快在國有企業改革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新成效。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國企改革作出重要指示。

  201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全國人大上海代表團審議時指出,深化國企改革是大文章,國有企業不僅不能削弱,而且還要加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有企業加強是在深化改革中通過自我完善,在鳳凰涅槃中浴火重生,而不是抱殘守缺、不思進取、不思改革,確實要擔當社會責任樹立良好形象,在推動改革措施上加大力度。

  2014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深改組第四次會議上明確指出,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管理企業,在關係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主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佔據支配地位,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在我們黨執政和我國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的經濟基礎中也是起支柱作用的,必須搞好。

  2015年6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深改組第十三次會議併發表重要講話。會議強調,堅持黨的領導是我國國有企業的獨特優勢。把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要堅持黨的建設與國有企業改革同步謀劃、黨的組織及工作機構同步設置,實現體制對接、機制對接、制度對接、工作對接,確保黨的領導、黨的建設在國有企業改革中得到體現和加強。會議指出,防止國有資産流失,要堅持問題導向,立足機制制度創新,強化國有企業內部監督、出資人監督和審計、紀檢巡視監督以及社會監督,加快形成全面覆蓋、分工明確、協同配合、制約有力的國有資産監督體系。

  2015年7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長春召開部分省區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時表示,要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企業治理模式和經營機制,真正確立企業市場主體地位,增強企業內在活力、市場競爭力、發展引領力。在吉林東北工業集團長春一東離合器股份有限公司,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有企業是推進現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要堅持國有企業在國家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不動搖,堅持把國有企業搞好、把國有企業做大做強做優不動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國有企業改革,要有利於國有資本保值增值,有利於提高國有經濟競爭力,有利於放大國有資本功能。

  2016年5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深改組第二十四次會議併發表重要講話。會議強調,要加快國有企業、財稅金融、價格體制、農業農村、對外開放、社會保障、生態文明等領域基礎性改革,關鍵性改革舉措要抓緊推出。

  2016年7月4日,全國國有企業座談會召開。習近平再次對國企改革作出重要指示:國有企業是壯大國家綜合實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必須理直氣壯做強做優做大,不斷增強活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實現國有資産保值增值。

  中央巡視組等多方“點名”國資委:

  國企改革進展緩慢

  6月1日,中央第十四巡視組向國資委黨委反饋專項巡視情況,談及巡視中巡視組發現和幹部群眾反映的問題時,中央第十四巡視組組長陶治國首先提到,“黨的領導弱化,落實中央決策部署不夠到位,推進國資國企改革進度較緩,改革系統性、針對性、時效性不夠強。”

  這已不是國資國企改革第一次被指進度緩慢。今年全國兩會期間,3月12日,當時履新國務院國資委僅一月有餘的肖亞慶,在以“深化國企改革”為主題的記者會上被問及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關於國企改革出臺的文件不少,但真正落地的並不多,以及改革“上熱下冷”進展不大的問題。

  彼時肖亞慶在回答中透著樂觀,“總的看,大家熱情很高,克服困難的決心也很大,對改革取得成效的信心也很大。”肖亞慶表示,“必須把改革做好,這是絕大部分企業管理者現在的心情。”

  儘管肖亞慶履新至今尚不足半年,但這輪國企改革公認始自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發佈,算來已歷時近三年。這期間,圍繞著國企改革的熱議、爭論從未間斷。今年以來,《中國經濟週刊》記者注意到,不少聲音都認為國有企業改革“雷聲大、雨點小”。

  6 月30 日,在中國經濟50 人論壇長安講壇上,著名經濟學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直言:“包括我自己在內的許多人都覺得國企改革似乎進展得太慢。”

  國有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季曉南近日對媒體表示,“國企改革進展緩慢,針對性、時效性明顯不夠。現在專家學者、社會輿論各方面議論也很多,大家對國企改革寄予厚望,國資委也開展了四項方面的事情,但是改革與大家的期望差距比較大。”

  在江蘇省鎮江市國資委副主任譚浩俊看來,除了參與國際競爭、創造中國經濟第二春需要通過改革煥發國企新的生命力之外,經濟的持續下行,也需要通過國企改革紅利的釋放,為穩定經濟注入新的活力,釋放新的能量。“很顯然,國企改革的推進進度,沒有達到這樣的目的、實現這樣的目標。”

  譚浩俊直言:如果再不採取強有力的推進措施,國企改革不僅不能為穩定經濟增長、推動經濟更快更好地發展發揮作用,反而會成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障礙,成為經濟的拖累。

  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稱,國有企業是供給側改革的主體,國企改革要加快,今年走到哪一步也要有一條底線,不能總是慢騰騰。

  談及7月4日全國國有企業改革座談會召開時習近平總書記作出的重要指示,李錦對《中國經濟週刊》記者分析説:“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中,‘理直氣壯’一詞引人注目。而把活力置於影響力、抗風險能力前面,表明‘活力’是國企改革的基本的和首要的目標。‘儘快在國有企業改革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新成效’,裏面的‘儘快’與‘新成效’,任務明確而具體。”

  “這個指示是綱領性的,習近平總書記全面闡述了國企改革的地位、作用、意義、任務和重點,為接下來的改革起到了總動員的作用。”李錦解讀稱,“(指示)為國企改革撐腰壯膽,也是在敦促各級部門加快改革進程。”

  國資委提交“改革報告”:

  幹了不少事,但慢在哪兒?

  肖亞慶曬出國企改革“成績單”

  頂著輿論“改革緩慢”的壓力,6月30日,履新不足半年的國務院國資委主任肖亞慶受國務院委託,向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作了關於國有資産管理與體制改革情況的報告。

  肖亞慶這樣總結當前的改革成果:目前,改革頂層設計基本完成,配套政策不斷完善,重大改革舉措邁出了實質性步伐,對重點難點問題進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積極進展。

  例如在制度設計方面,自去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出臺後,目前已相繼制定出臺13個專項改革意見或方案,還有9個文件正在履行相關程式,相關配套文件即將全部制定完成。

  目前已相繼制定出臺的13個專項改革意見或方案,共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改革完善國有資産管理體制、加強和改進企業國有資産監督防止國有資産流失、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中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等方面的5個專項意見;第二類是深化中央管理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等方面的5個專題方案;第三類是貫徹落實《指導意見》任務分工等方面的3個工作方案。

  再如在國資監管改革方面,國資委取消下放21項監管事項,宣佈廢止和失效33件規範性文件;在中糧集團有限公司、國家開發投資公司兩家中央企業開展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試點,24個省級國資委改組組建50家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

  幾個國改重點領域也有喜人的數據。在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方面,肖亞慶介紹,國有企業積極推進集團層面公司制改革,引入各類投資者實現股權多元化,大力推進改革上市。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不含金融類企業)改制面超過80%,國務院國資委監管的中央企業及子企業改制面超過90%。截至2015年底,中央企業控股上市公司388戶,中央企業61.3%的資産、62.8%的營業收入、76.1%的利潤集中在上市公司。

  關於穩妥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肖亞慶指出,已出臺了國有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意見,有序開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鼓勵和規範國有企業投資項目引入非國有資本。截至2015年底,中央企業中混合所有制企業戶數佔比達到67.7%。

  在完善公司治理方面,85家中央企業集團層面已建立規範董事會,寶鋼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公司等5家中央企業開展了落實董事會選聘高級管理人員、業績考核和薪酬管理等職權試點。

  國有資本佈局優化方面也有亮點:國資委大力推動企業重組整合,央企總數從2012年底的115家縮減至目前的106家;國有資本更多向關係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行業和領域集中,國有資産在軍工、電信、民航、能源等重要領域佔比達到90%以上;通過進場交易、兼併重組等方式,實現低效無效資産穩妥有序退出,加快退出長期虧損、産業前景不明、缺乏控制力的資産,推進“去産能”和處置“僵屍企業”工作。自2012年以來,中央企業通過産權市場處置低效無效資産1080億元。

  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全國國有企業資産總額119.2萬億元、所有者權益40.1萬億元,分別是2012年的1.5倍和1.4倍;其中,中央企業資産總額47.6萬億元、所有者權益15.9萬億元,均為2012年的1.3倍;2012年至2015年,中央企業國有資産年均保值增值率為106%。

  從數字來看,國務院國資委推動改革的這份“成績單”不可謂沒有分量,卻依然被中央巡視組與外界認為改革進展較緩。各界殷切的期望和平淡的改革現狀,凸顯國企改革理想和現實的差距。

  慢在哪兒?為何慢?

  中央第十四巡視組向國資委黨委反饋專項巡視情況時提出的四點意見建議中包括,“強化‘五大發展理念’,抓緊向‘以管資本為主’的監管職能轉變,抓緊制定和完善國有企業改革各項配套制度,加大央企改革試點和總結推廣力度。”

  吳敬璉在6月30日的演講中便直言:“首先要在認識問題上求得統一和共識,這是邁開步子往前走的前提條件。”吳敬璉特意舉了一個反例説,“有些熟人是在國企部門的,他們就認為管人、管事、管資産還是非常重要的。這種情況之下,作為現代公司制度的核心,公司治理怎麼能夠建立起來呢?”

  如果説思想上達成共識屬於“隱性因素”,實操階段的種種現象則更易被觀察。

  在1+N的國改文件體系尚未全部出臺的背景下,具有為全局蹚路意義的央企改革試點備受矚目:早在2014年7月,國資委就公佈了第一批央企“四項改革”試點名單,當時共有6家央企進入試點範圍,但時隔兩年,第一批試點企業的具體成果和狀況至今仍未公開披露;參與第二批試點的名單,截止記者發稿時,也遲遲沒有完整公佈。目前公開資料可知的第二批試點資訊僅有:今年2月,國資委副主任張喜武透露誠通集團和國新公司兩家央企將成為國有資本運營公司試點企業;今年6月,國資委主任肖亞慶在五礦與中冶的重組大會上宣佈,新組建的中國五礦已納入國有企業改革試點。

  鎮江市國資委副主任譚浩俊認為,國企改革進展緩慢,至少體現在三個方面的“冷熱不均”。首先是“中央熱、地方冷”,譚浩俊稱,決策層對國企改革充滿了希望和信心,可是部門和地方普遍出現了等待觀望的現象。其次是“外部熱、內部冷”,對新一輪國企改革,一開始社會各方面的期待和參與熱情是相當高的。特別是民間資本和資本市場,都把國企改革當作新的機會、發展熱點和投資熱點。可是,這一切都是曇花一現,這種投資熱情很快就陷於平淡。最後是“文件熱、行動冷”,已經出臺的國企改革文件目標非常明確,要求也相當高,但落實乏力。

  譚浩俊特別強調,國企改革進展緩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建立真正的容錯機制,沒有允許部門和地方大膽地試、大膽地闖,而過多地把國企改革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差錯等與個人的責任聯繫在一起,讓那些有改革精神、改革能力、改革意識的人也放棄了改革意願。“如何消除這方面的顧慮,也是新一輪國企改革必須高度重視和解決的問題。”

  國企改革中面臨的難題和制約,其實也是當下中國全面深化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期後的一個縮影。

  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周天勇舉了一個頗有現實意義的例子:有地區想改革,就改革方案先與有關部委廳局自己熟悉的領導電話溝通,或者到北京、省會彙報,領導私下説,你是真想改革,還是假想改革?回答:真想改革。領導勸導,真想改革,你就不要打報告,你自己幹就是了,成功了功勞是你和我的;不成功你自己負責任。

  “你又想改革,幹出點政績,又想讓上級來承擔責任,哪有這樣的好事?”周天勇稱。

  國企改革為何慢不得?

  怎樣才算改革成功?

  習近平總書記在對全國國有企業改革座談會的指示中要求: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理念的要求,推進結構調整、創新發展、佈局優化,使國有企業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發揮帶動作用。

  “遵循市場規律,瘦身健體提質增效,淘汰過剩落後産能,以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樣的表述也出現在李克強總理作出的批示中。

  李錦指出,“批示把國企改革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聯繫在一起,國企改革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抓手,治理僵屍企業又是重中之重。”

  潮退時才知道誰在裸泳,國企也不例外。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資訊部副部長王軍認為,當前面臨的經濟增速持續下行、産能過剩、僵屍企業的存在,無一不和國有企業的經營狀況惡化、國有資本配置資源效率過低有關。

  在6月30日的演講中,吳敬璉認為,國企改革對國民經濟意義重大。“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雖然沒有絕對優勢,但它掌握的資源是最重要的資源,而且它所處的行業往往具有居高臨下的地位,對整個國民經濟的運作狀況和效率有著重大影響。”

  “如果國有經濟的經濟效率不能提高,它的杠桿率不能降低,它的投資回報不能夠提高,那麼對於整個國民經濟都會起到拖後腿的作用。所以,國有經濟的改革能不能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向前推進,這具有非常重大意義。”吳敬璉説。

  在向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報告國有資産管理與體制改革情況時,肖亞慶也坦率道出了目前國有企業改革面臨的四大“癥結”:一是國資監管針對性有效性有待進一步增強。肖亞慶説,經營性國有資産尚沒有實現集中統一監管,還存在多頭管理、職責不清的問題;各級國資監管機構仍存在管得過多過細問題,出資人監管定位不準、審批備案事項多等現象不同程度存在;監督機制尚不健全,國有資産流失、違紀違法問題在一些領域和企業還比較突出。

  二是企業經營管理體制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肖亞慶説,董事會職權尚未完全落實到位,國資監管機構、董事會和經營管理層之間關係需進一步理順;企業內部三項制度改革還不到位,管理人員能上不能下、員工能進不能出、收入能增不能減等問題依然存在。

  三是發展方式仍需進一步轉變。肖亞慶説,國有企業佈局總體偏“重”,大多處於傳統重工業行業;企業扭虧增盈、化解過剩産能、處置“僵屍企業”等任務繁重;一些企業創新動力不足、活力不夠,缺乏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關鍵技術和知名品牌。

  四是環境條件仍需進一步改善。肖亞慶説,國企辦社會職能和歷史遺留問題未完全解決。目前全國範圍內仍然存在大量國有企業辦社會機構,離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廠辦大集體改革等歷史遺留問題較為突出,人員管理、運營費用負擔沉重,嚴重制約國企改革發展。

  高層的關注和現實的倒逼之下,在當前國有企業佈局總體偏“重”、大多處於傳統重工業行業的情況下,以及企業扭虧增盈、化解過剩産能、處置僵屍企業等繁重任務面前,國資委已經在行動。

  6月29日,國資委召開中央企業化解鋼鐵煤炭過剩産能工作會議,組織推進有關中央企業化解鋼鐵煤炭過剩産能、處置“僵屍企業”和開展特困企業專項治理工作。會議明確:從2016年開始,用5年時間壓減中央企業鋼鐵煤炭現有産能的15%左右,爭取用兩年時間壓減現有産能的10%左右,使專業鋼鐵煤炭企業做強做優做大,電煤一體企業資源優化配置,其他涉煤中央企業原則上退出煤炭行業。

  “未來判斷國企改革是否成功的標準應當是,是否實現了産能過剩的有效化解、過高杠桿的明顯抑制、經營效益的持續改善以及國有資本配置效率的顯著提高。”王軍表示,“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一味做大規模、繼續‘國進民退’。簡而言之,提高國有企業的效率和競爭力是貫穿國企改革的一個主線和靈魂。”

  在供給側發力,從根本上和整體上提高國有資本的配置效率,無疑是步入深水區後的國企改革必須要啃下的“硬骨頭”,這也是落實最高層指示,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新成效的應有之意和必由路徑。

  肖亞慶能開啟國企改革“快時代”嗎

  《中國經濟週刊》 記者 曹煦 ︱ 北京報道

  個別人對改革認識不到位?

  肖亞慶:先出清

  今年3月12日的梅地亞中心,公開場合第一次面對記者的肖亞慶,被問到的第一個問題便是有關國企改革進展為何緩慢?

  彼時履新不久的肖亞慶,在“澄清”了幾項國資委所做的重要工作後,留下了一段至今讓人印象深刻的話:“我們也不否認,有極個別的人、極個別的管理者對改革可能認識不到位,可能有極個別的人對改革的困難遇到了阻力,擔當精神不夠,還會有這樣那樣的顧慮,但這是個別的。對於這些個別的人,我的回答只有一句話:先出清。必須把改革做好,這是絕大部分企業管理者現在的心情。”

  事實上,肖亞慶向來敢於突破,任職央企中鋁的經歷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如今出任國資委主任,具備央企履歷和全局視野的肖亞慶,被外界寄予厚望。

  然而推進國企改革,不僅僅需要勇氣還需要“更懂企業”。肖亞慶在答記者問時坦言:“國企改革工作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工程,我想我們只有一任接著一任幹,一棒接著一棒傳,一件事一件事地做好,持之以恒、久久為功,才能取得成效。”

  在被問及推進國有企業改革下一步還會有哪些舉措時,肖亞慶談了九點工作:一是要進一步完善文件體系。二是要深入推進十項改革試點。三是要推進國資監管機構職能轉變,國資委監管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要理清。四是完成國有企業功能界定和分類。五是加大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革力度。六是推進規範董事會建設。七是推動中央企業的調整重組,優化佈局結構。八是要加強和改進外派監事會工作,進一步提高監督的針對性、科學性和有效性。九是加強國有企業黨建工作,進一步明確黨組織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中的地位,把黨建工作總體要求納入公司章程。

  上任以來,肖亞慶僅公開活動就近30項,會見瑞士嘉能、諾基亞、力拓、美鋁等外資企業高管;赴陜西、天津、湖南調研國企提質增效工作;對中航工業、中國石化、中化集團、航太科技等多家央企展開密集考察;與李稻葵、張維迎、遲福林、葉檀等專家學者座談交流國企改革。

  文件下半年出齊,國企改革進入“施工期”;肖亞慶首次給出改革時間表

  如果説3月12日的表態更像是新官上任後的“務虛”,那麼一百餘天后的6月30日,向全國人大報告國有資産管理與體制改革情況時,他顯然隨著改革的推進有了更細緻更實際的統籌思考,改革的路線圖也有了新意。

  根據肖亞慶的報告,今後一段時間,有五件事將成為推進國企改革的重點任務:第一,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産監管,提高監管的科學性和有效性。第二,著力構建現代企業制度,強化國有企業市場主體地位。第三,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國有企業瘦身健體、提質增效。第四,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加強和改進國有企業黨的建設。第五,加強組織領導,推動重點改革措施儘快落地。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梳理後發現,“完善國有企業改革相關配套政策”,也即此輪國企改革的文件體系設計部分,已悄然從過去幾年的頭條工作變成了最後一條。

  李錦對此表示,今年是國企改革的落實年,隨著下半年國企改革配套文件即將全部出臺,國企改革也將進入由設計到施工的攻堅階段。“國企改革文件將進入密集出臺期,文件出齊後有很多事要做。”

  進入“施工”階段後,國企改革在重組整合、股權多元化等重點領域有望破局。

  肖亞慶透露,國企改革將推動重組整合,加大集團層面的兼併重組,進一步精幹主業,推動産業鏈關鍵業務的重組整合,優化配置同類資源,實行專業化運營,提升中央企業整體功能和運作效率,打造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跨國公司。

  肖亞慶強調,鼓勵國有企業與非國有企業進行戰略合作,資源整合和融合發展,同時還要著力構建現代企業制度,加快推進國有企業集團層面公司制改革,通過分類管理、調整國有持股比例等措施,逐步優化國有股權結構。

  肖亞慶透露,積極穩妥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開展國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業員工持股試點,允許將部分國有資本轉化為優先股,在少數特定領域探索建立國家特殊管理股制度。

  值得一提的是,報告中對解決有關問題首次給出了時間表,比如飽受詬病的央企下屬企業和管理層級過多,這一問題之前甚至得到了李克強總理的過問。

  一家央企能有多少家下屬公司?這個問題或許連這個企業的董事長也説不清楚。在5月18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對這種現象質問道:“連董事長自己都説不清楚自己的企業到底有多少家子公司、孫子公司,這怎麼能提高企業管理效率、增強競爭力呢?”

  不僅子公司多,央企的管理層級也不少。目前有34家央企的管理層級超過5級,最多的甚至達到了9級。對此,李克強總理指出,“必須下決心解決清理!”

  肖亞慶在報告中透露,力爭在3年內多數中央企業管理層級由目前的5~9級減至3~4級以下、法人單位減少20%左右。

  此外,在談到加快化解過剩産能時,報告明確指出:今明兩年中央企業壓減10%左右的鋼鐵、煤炭現有産能。採取強化管理、改造提升、債務重組、關閉撤銷、破産清算等方式,積極穩妥處置“僵屍企業”。

  在談到外界關注的推動重點改革措施儘快落地時,肖亞慶表示,堅持試點先行。抓好十項改革試點工作,儘快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注重發揮基層首創精神”“探索建立容錯糾錯機制”“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文化氛圍”等提法也出現在了他的表態中。

  有業內人士告訴《中國經濟週刊》記者,試點能不能邁開步子,蹚出路子,決定著國有企業改革的成效。“隨著十項改革試點加快,企業試點將全面推開”。

  6月27日召開的中央深改組第二十五次會議強調,改革是一場革命,不真刀真槍幹是不行的。面對國企改革這樣一個紛繁複雜的系統工程,如何“真刀真槍”地推動?吳敬璉説:首先要建立改革共識,其次要落實責任主體,最後要對負有責任的機構建立督辦、督察和責任追查工作機制,“要形成一種改革者上、不改革者下的用人導向”。

  最新消息

  7月14日,在本期刊物即將付印之時,記者獲悉國務院國資委于當日下午召開媒體通氣會,其中通報央企試點工作全面鋪開。

  國資委副秘書長彭華崗在通氣會上介紹,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試點,中糧集團、國投公司試點工作繼續深化,陸續將21項權利歸位於或授予企業,在此基礎上,選擇誠通集團、中國國新開展國有資本運營公司試點,選擇神華集團、寶鋼、武鋼、中國五礦、招商局集團、中交集團、保利集團等7家企業開展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

  落實董事會職權試點,在中國節能、中國建材、國藥集團、新興際華集團等4家的試點進一步深化。

  中央企業兼併重組試點,選擇中國建材和中材集團、中遠集團和中國海運、中電投集團和國家核電等3對重組企業開展了試點。

  中央企業資訊公開試點選擇中糧集團、中國建築等2家企業開展了試點。

  剝離企業辦社會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試點選擇部分省份開展了試點。

  各地普遍將試點作為推動改革文件落地的重要抓手,今年上半年,各地共啟動國企國資改革試點147項,已有50項試點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