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社評:“中國軍力報告”出發點就帶著惡意

2016年05月16日 10:00:50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美國國防部13日向國會提交了2016年度的《中國軍事與安全發展態勢報告》,這是該報告自2000年發佈以來的第16份。美國歷史上一共對4個國家搞過軍力報告,前蘇聯、伊朗、朝鮮、中國。

  如今影響最大的顯然是中國軍力報告。無論美國人怎麼辯解,這份報告所透出的敵意都是明顯的。它對中美戰略互疑和兩國社會裏一些人産生“中美終有一戰”的悲觀看法都起了推波助瀾作用。

  中美兩大國處理關係很難擺脫歷史上大國博弈和衝突經驗的暗示。兩國關係究竟是什麼性質的,目前並不確定。這一重大定性朝哪個傾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美社會彼此看法的互動。發佈中國軍力報告是把中美關係朝著悲觀方向引導的美國官方行動。

  由於美國的軍事力量遠遠強于中國,當美國國防部幾乎不掩飾敵意講述中國軍力發展時,要讓中方“大度”,不對這種敵意進行對應性防範,而是“儘量把事情往好的方向想”,是完全不現實的。

  五角大樓在緊緊盯住我們,並且準備了大量措施要對付我們,它已經把在東海、臺灣海峽、南海方向上遏制解放軍作為它的首要戰略任務之一,這就是美國防部連續發佈中國軍力報告帶給中國人的總印象。

  應當説,中國人沒有誤讀五角大樓的意思。回顧這些年中國軍力報告反覆出籠的過程,它們很大程度上塑造了美國社會對“中國威脅”的看法,推動了美“亞太再平衡”等戰略的形成。此外這些報告還成了世界範圍內“中國威脅論”的重要源頭。

  與此同時,我們也要看到,五角大樓的這些報告所産生的壓力未能對阻止中國發展國防力量發揮實際作用。由於中國軍力建設完全沒有超出大國戰略防禦的需求,並且與中國經濟的蓬勃發展相協調,因而獲得中國社會的廣泛支援。華盛頓製造的國際輿論壓力並未轉化成中國國內體系的任何阻力,也提供不了國際因素為干擾中國發展國防採取激進對抗行動的實際動力。

  2016年軍力報告在渲染“中國威脅”的同時,也承認中國不願傷及區域和平,在盡力避免與美國在亞洲直接對抗。很顯然,美對中國“強硬”“咄咄逼人”的印象很大一部分來自它的主觀想像,以及它力圖維繫全球霸權又深感力不從心而特有的敏感。中國沒有為它提供下決心同我戰略對撞的理由。

  即使在南海地區,美軍有調動海上力量的優勢,也比較容易動員菲越等一起向中國施壓,但由於中國擴建島礁在國際法上站得住腳,那些壓力支援不了由美方挑頭的阻撓中國擴島的冒險行動。因此美國煽動的輿論大合唱雖很熱鬧,但回頭一看都是泡沫。

  中美之間圍繞安全的遊戲繼續這樣玩下去的話,對中國未必不利。美國帶動西方輿論宣揚“中國威脅論”怎麼都要做的,它們不炒作這個點,就要炒作那個點,對中國來説,最重要的是它們不能採取干擾中國發展的強制性行動。

  而中國國家安全和自主性的最大保障來源於綜合實力構建,其中發展軍力必不可少,而且於今天來説,它的關鍵意義愈發突出。我們需要多做些消除五角大樓中國軍力報告影響的工作,但最重要的是不被其綁架。

  中國有為了維護國家利益而提升軍事實力的權利,在中國近海,我們的目標就應是構建能夠應對美國任何強度軍事干預的絕對把握。這一目標充分正當、正義,它有著從1840年就開始不斷積累、雖幾經中斷卻綿延不絕的歷史力量。

  把中國的正當國防建設當成威脅,美國的出發點錯了。它能否與時俱進做出調整,實為21世紀國際關係的真正懸念。

  延伸閱讀:【國防部:對美報告肆意歪曲中國在南海行動強烈不滿】

[責任編輯:梁行]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