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全球在運核反應爐439台座 中國在建數世界第一

2016年02月13日 15:32:02  來源:界面
字號: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全球核電正逐漸走出日本福島核事故的陰影,進入重啟階段。其中,中國引領了這一波的建設風潮,在建核電反應堆數量世界第一。

  根據世界核能協會的數據,2015年全球核電産業取得了小幅度增長,新增10座反應堆並網發電,另有8座永久性退役。並網發電的新增反應堆總功率達9497兆瓦,比2014年增長了4763兆瓦。其中,中國有8台機組投入運作,韓國與俄羅斯各有1台機組投入運作。

  截至2016年1月1日,包括中國臺灣在內的6台在運核反應爐,以及2台在建核反應爐,全球在運核電反應堆共439座,總裝機共計38.25萬兆瓦,在建反應堆66座,裝機容量達7.03萬兆瓦,擬建設核電反應堆為158座,裝機容量為17.92萬兆瓦。

  中國核電建設正在加速。2015年,中國共有8台核電機組獲批。截至2015年底,中國投入運作的核電機組共30台,在建的為24台,在建核電機組數量世界第一。

  根據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的數據,截至2015年底,中國共有6台核電機組正式投入商業運作,分別是方家山核電廠2號機組,陽江核電廠2號機組,寧德核 電廠3號機組,紅沿河核電廠3號機組,福清核電廠2號機組,昌江核電廠1號機組。此外,防城港1號機組、陽江核電3號機組也已投入運作,尚未正式商運。

  2015年1月-12月,中國28台正式商業運作的核電機組,累計發電量約1690億千瓦時,比2014年同期上升了29.42%;累計上網電量為1583億千瓦時,比2014年同期上升了29%。

  回顧全球核電市場,日本也在2015年開始重啟了核電。2015年8月11日,日本九州電力公司宣佈,川內核電站1號機組成為日本全國首座被審查符 合新安全標準後重啟的反應堆,日本結束了近兩年的“零核電”狀態。公開數據顯示,目前日本國內提出重啟申請的反應堆已有24座。

  世界核能協會尚未公佈2015年的全球核能的發電量數據。截至2014年年底,全球核電的發電量為達2411 TWh(24110億千瓦時),佔全球總發電量的11.5%。

  英國將成為一大新核電競爭市場。放棄煤炭的英國,計劃依賴核電和天然氣來提供電力。由於英國在運核電站大多數都將在近十年內面臨退役問題,英國新核電建設的加速變得迫切。

  欣克利角C項目在去年獲得新的進展。2015年10月,中國廣核集團牽頭的中方聯合體以592億元在英國簽下了該核電站投資協議,並共同推進塞茲韋爾C和布拉德韋爾B兩大後續核電項目。這也標誌著中國核電企業正式踏足英國市場。

  此外,根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日立集團在英國擁有的兩個核電廠址中,建設四個反應堆。

  對於法國這一老牌核電大國而言,2015年最引人關注的事件是阿海琺公司的重組。目前,法國電力公司已明確提出收購阿海琺核反應爐業務的要約,但不排除引入外國投資者的可能性。中國核工業集團(下稱中核)和日本三菱公司成為最可能參股重組後阿海琺的外國公司。

  去年11月3日,中核集團官方表達了參股阿海琺的意願。中核集團在官方微信中表示,雙方將探討中核集團參股重組後阿海琺集團的可能性,以及在核燃料迴圈全産業鏈的全面合作。

  印度將成為繼中國、俄羅斯之後的又一核電建設大國。截至2016年1月1日,印度在建核電機組為6台,在建數量位列全球第三。去年12月底,印度政府發佈報告稱,計劃啟動1500億美元的核電計劃,預計在今年上半年將與美國西屋電氣簽署建設六座核反應爐的協議。

  美國目前共有5個在建核電機組,數據顯示,在2019年前有超過2000兆瓦核電機組面臨退役。美國能源資訊署曾發佈數據稱,預計2016年-2020年間,美國核電裝機總量仍將增加5000兆瓦以上。

  俄羅斯正在全球推廣它的核電技術,包括南非、孟加拉國、土耳其、埃及等在內的國家都是其目標市場。在技術上,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還在去年7月21日宣佈,已成功開發出一種“超純”鎳合金新材料,並利用製造了首個VVER-TOI壓水堆“超強”壓力容器。

  去年9月,俄羅斯還開始建造功率為150兆瓦、全球最大的多功能鈉冷快中子研究堆。預計反應堆在2020年投入運作。

  埃及將成為新一個引進核電的國家。去年11月,俄羅斯與埃及簽署了一份政府間協議,共同建設與運營4座VVER型反應堆。預計2016年一季度,兩國還將簽署開工建設第一座機組的總承包合同。目前,1號機組的前期工作已於今年1月初開始。

  在芬蘭,全球首個乏燃料地質處置庫建設許可證得以頒發。2015年11月,芬蘭政府向波西瓦(Posiva)公司頒發許可證,允許該公司在埃烏拉約基場址建設一座乏燃料地質處置庫。這是全球頒發的首份乏燃料地質處置庫建設許可證。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