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孟建柱邀19位媒體大咖座談 首次談及快播案直播

2016年01月15日 06:51:56  來源:綜合
字號:    

  孟建柱邀媒體大咖座談

  “媒體和政法部門是親(qin)家,不是冤家。不過,媒體還要維護社會正義,對政法部門做得不夠的地方要監督!政法機關要有聞過則喜的態度,不能聽到好話就沾沾自喜,聽到批評就不説話了,批評報道讓我們辦案的頭腦更加清醒,多個角度客觀認識問題。”

  這段話,來自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政法委書記孟建柱。今日,孟書記在廣州與19位新聞媒體老總、資深媒體人座談,問計司法改革和法治建設。媒體大咖們是暢所欲言,孟書記則是金句連連!長安君這就為小夥伴們整理一下:

  ★ 司法改革需要媒體支援、需要媒體參與、需要媒體監督!

  ★ 我們作為朋友、作為戰友,不應該把媒體拒之門外!

  ★(談快播案庭審直播)庭審直播多搞一點,對老百姓了解法律有好處,對提高司法人員的素質也是有好處的,形成倒逼機制。

  ★ 我們的公安幹警不容易,一年犧牲的警察有四五百人啊!新疆幹警更是特別不容易!我們去新疆考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犧牲幹警的家屬。我非常難過。由於他們的努力,才有我們的平安生活!

  ★ 司法體制改革到哪,相關的職業保障制度就要跟到哪!

  ★ (談21世紀報係案)《21世紀經濟報道》是在經濟界很有影響的一張報紙,發生這樣的案子不是好事情,我也感到很痛心,這些被依法處理的大多是人才啊。這 次的案件由政法單位和媒體單位共同妥善處理,體現了法律精神和寬嚴相濟的政策,既教育挽救了一批人,又讓這張報紙得到了新的發展。

  ★ (談寧夏銀川“105”公交車縱火案)其實我們最痛心的是,它在前期是可以解決的。問題在於,同類事故不斷發生,不能吸取教訓是最可悲的。如果你真正是對人民負責的領導幹部,應該從最現實的、人民群眾關心的小事解決起,這才叫為人民服務!

  孟書記這樣“敞亮”的談話方式,把很多媒體老總都“震住了”。

  廣東廣播電視臺總編輯陳一珠原以為“是來做政法報道的工作彙報,一看不是這樣”,她就趕緊現場打了個稿,呼籲“真正發揮好訴訟前人民調解的作用”。

  這是孟書記2016年第三場實打實的“問計”座談會了!前兩場在中央政法委大院,座談會先後成為了12位名律師、牛專家的“談話主場”,其中律師群體還是首次走進中政委大院。

  兩次“開門請客”之後,這一次,孟書記更是跨越數千里,來到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廣東,傾聽19位媒體大咖對司法改革的建議。

  孟書記一開場就説:“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有兩個指標:一是司法發展文明程度,二是媒體發展成熟程度。我們現在正在按照中央要求,全面推進司法體 制改革,司法體制改革需要媒體參與,司改需要媒體支援,司改也需要媒體監督。因此需要積極聽取大家的意見建議。我不説太多話,不然成做報告了,還是要多聽 你們的意見。好話都不用説啊!”

  每次座談會,孟書記總是要聽真話。

  新華社國內部主任兼央採中心主任張宿堂發言前,孟書記笑著鼓勵:“宿堂同志是老政法了,多提意見建議!不用‘簡單講’,沒關係,我們開得晚一點!”

  果然,這次和律師座談會、專家學者座談會一樣,足足開了3小時15分鐘,硬是取消了本來應該下午4點開始的另一個行程。孟書記從不打斷媒體人的談話,耐心地請他們“不講成績講問題!”

  張宿堂也不客氣地説真話:“司法改革不是‘關門改革’,要讓社會有直接的參與感、親近度。建議要將政法宣傳納入司改的大格局、全過程裏去,讓媒體成為改革的助推火箭。”

  他提了“三個融合”:“政法系統內業務和宣傳部門的融合,公檢法司各家之間宣傳工作的融合,遵循政法工作規律和新聞工作規律的融合。”在講到“我們在採訪過程中,有的司法業務部門有時候相當難打交道”,全場都笑了。

  孟書記也笑了,沒有回避這個問題:“你剛才話中有話,每句話都可以寫一篇文章啊!我理解,首先是政法單位理念要轉變,要樹立主動和媒體打交道的 理念,用開放、包容的心態面對媒體。過去政法單位容易比較嚴肅,但是新聞報道規律要生動活潑、可讀性,要人能看下去,所以怎麼遵循政法工作規律、新聞工作 規律的融合,取兩者間的平衡點,非常重要。你説得對,説得還可以尖銳一點!”

  受了鼓舞,中國青年報社社長、總編輯張坤建議:“要讓老百姓共同解決司改難題,加強人民群眾對司改的參與感、評判感、監督感。要從符合人性的角 度,讓提高法官、檢察官待遇逐漸被大家接受,形成全民對司法執業者的尊敬。特別要重視青年一代司法工作者的職業實現,避免人才流失。”《南方都市報》總編 輯任天陽也坦言:“我們做過不少骨幹青年法官流失的報道,有些人的離開,和職業預期沒達到、職業保障沒跟上有關。建議儘快落實法官、檢察官單獨序列的權益 保障。”

  孟書記一直在本上記錄:“謝謝你!我們要求司法體制改革到哪,職業保障制度跟到哪!我們正在準備啟動法官、檢察官待遇都要提高,還有公安幹 警。我們的公安幹警不容易,一年犧牲的警察有四五百人啊!新疆幹警更是特別不容易!我們去新疆考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犧牲幹警的家屬。我非常難過。由 于他們的努力,才有我們的平安生活!

  會上年紀最輕的,可能是澎湃新聞總編輯李鑫。他坦言:“過去我們記者採訪公檢法,無論正面還是負面,都比較困難,現在願意打交道的政法部門是越來越多了。”

  説完一句肯定的,他就“老實不客氣”地説了四條:“一,建議進一步推進以庭審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落實非法證據排除,落實庭審公開。過去我們記者去熱點案件的庭審經常發現‘提前佔座,一座難求’的現象,只好在庭外採訪律師,但這樣就存在比較片面的問題。”

  “二,落實程式正義規範,避免司法過程中的程式性不當、瑕疵引發老百姓的不滿。看似是枝節問題,但是老百姓往往關注的就是判決書的細節是否妥當、每一份文書是否依法送達等等‘看得見的正義’。”

  “三,進一步推進司法公開。這兩年力度非常大,但也存在部分‘選擇性公開’問題,一些社會關注的案件還不能及時查詢到公開的司法文書。”

  “四是進一步深化公安改革,加大對基層對艱苦偏遠地區民警的關注力度。我們記者經常接到一些線索,反映偏遠地區的執法不公,但我們一調查,往往發現和這些地方的警力不足、民警壓力過大、待遇較低是分不開的。”

  這可真不客氣,孟書記卻毫不以為忤,笑開了:“你的意見很內行!都是行內講的話!你多大年齡?”

  李鑫説:“37歲。”

  孟書記揚起了眉毛:“不容易,後生可畏啊!”

  許多媒體人都提到避免司改“一刀切”的問題。央視新聞中心副主任楊華就建議:“現在中央的司改方案是原則性、宏觀的頂層設計,要和地方實際做差別化的結合。”

  孟書記就很贊成:“你在一線,説的都是事實。就在廣東一個省內都有很大的差別,珠三角是案多人少,有統計説每個法官一年辦案261起,去掉休息日,差不多一天就要要辦一起。但是有的地方案少人多,又有地方是案少人少。所以非常複雜。”

  楊華還提出:“中國司改是世界的,更要是中國的。從他國經驗中汲取營養,更要走好中國道路。要區分哪些可以借鑒、哪些不能照搬,不能人云亦云隨 大流。習總書記説:不能割斷歷史,不能想像突然就搬來一座政治制度上的‘飛來峰’。要堅持清晰的底線原則,既搞五湖四海,又防止與虎謀皮。孟書記兩個座談 會就體現了這一點,在傳媒圈非常熱,那些作為孟書記座上賓的專家學者和律師都是業界精英,很有代表性。”

  會上,陣容最強大的就是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週末報係黨委書記黃燦熱情地向孟書記推薦了剛出爐的《南方週末》頭版頭條:“快播案的報道,專家聲音肯定了庭審直播。”

  孟書記馬上追問:“你覺得是不是庭審直播要多搞一點?多搞一點,對老百姓了解法律有好處,對提高司法人員的素質也是有好處的,形成倒逼機制。你們同意嗎?”

  黃燦連連點頭:“同意同意!”

  孟書記笑著説:“因為對庭審直播也有不同意見,有人希望門開大一點,有人怕直播太多了,會變成輿論審判。其實關鍵看怎麼把握。”

  在座大咖中,“感覺最複雜的”就是21世紀報係黨委書記王義軍了。他建議司法改革試點城市的司改方案和進展資訊更加開放透明,增加資訊發佈渠道和頻次;繼續加大反腐案件、重大經濟和民生案件的庭審直播;在一些涉及政法的典型經濟案件可以做專題深入報道跟蹤。

  他説得有些謹慎,孟書記調侃地點評:“你發言聲音很輕,好像是你犯了什麼錯誤?”全場都笑了,氣氛一下子輕鬆了。

  孟書記直視著王義軍,笑著説:“《21世紀經濟報道》是在經濟界很有影響的一張報紙,發生這樣的案子不是好事情,我也感到很痛心,這些被依法處 理的大多是人才啊。這次的案件由政法單位和媒體單位共同妥善處理,體現了法律精神和寬嚴相濟的政策,既教育挽救了一批人,又讓這張報紙得到了新的發展。你 提的建議很好,我們全力支援!”

  網友們,別以為高層領導就不了解新媒體。

  孟書記對這些傳統媒體的發行量、新媒體的下載量,連連發問。一家傳統媒體説訂戶有100萬、90%是自費的,孟書記還笑著點評:“自費的?那很不容易!”他問騰訊網總編輯王永治:“騰訊網是不是目前最大的新聞傳播平臺之一?我是從自己的直觀感受來講。”

  好多媒體老總也感同身受。京華時報副總編輯張輔評感慨:“任何改革都是兩方面的:自身革新和公眾反響。這次的媒體座談會,就體現了中政委的自身革新!”

  羊城晚報社總編輯劉海陵,説自己平常只在新聞聯播裏看到孟書記。“現在不僅是見到了,而且是把會開到廣東來。新一屆政法委領導的作風,確確實實是感到特別親切!”

  最後,孟書記總結時,是喊每位媒體大咖的名字一一點評的,還説受到了三點啟發:

  第一,政法機關要提升理念。“不能閉門、僅僅就案辦案,樹立在依法辦案同時善於同社會溝通的理念。”

  孟書記笑著面向“女中豪傑”楊華:“楊華同志你沒説出來,我明白了,政法機關不要高人一等,要平等對待媒體。善於聽取媒體意見建議,提高政法領 導幹部素養的具體體現。要自覺接受和歡迎媒體監督,媒體和政法部門是親(qin)家,不是冤家。不過,媒體還要維護社會正義,對政法部門做得不夠的地方要 監督!政法機關要有聞過則喜的態度,不能聽到好話就沾沾自喜,聽到批評就不説話了,批評報道讓我們辦案的頭腦更加清醒,多個角度客觀認識問題。”

  第二,孟書記説,政法機關要完善各種和媒體溝通的機制。“十八大以來,政法機關和新聞媒體有一定的溝通,還要進一步完善形成長效機制。中央政法 機關、省市層面都要建立機制,不僅要體現在突發事件中,更要體現在平時。其實每天有多少法治故事可以講給大家聽啊!但是我們會辦案,不太會講故事,講抽象 的多,不講破案的過程,就不吸引人。我們要講好政法故事,請新聞界多幫助指導。”

  第三,孟書記説,政法機關要進一步增強服務能力,“為媒體服務也是為人民服務!”相信當記者、做新媒體的小夥伴,聽到這些話都會心潮澎湃吧。

  孟書記的三次重磅座談會,律師、專家、媒體大咖帶來的真知灼見,給2016年的司法改革寫下了“開明”的第一章,讓我們更期待,接下來的新章是“共用”篇:全民共參與司法改革,共用公平正義!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