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難度較大 養老院不願接收
眼下,許多失能老人已成為家庭的沉重負擔,由於護理難度較大,他們想進養老機構卻往往會遭到“婉言拒絕”。一些養老機構負責人表示,照顧失能老人工作量大,特別是容易出現意外,大多數養老院不願接收他們入住。
吉林省長春市華宇老年公寓負責人張亞軍表示,養老院會“酌情選擇”入住老人,對於那些“可留可不留”不能自理的失能老人,一般不會接收。養老院本來護理人員就少,工作量大,照顧失能老人根本就忙不過來。現在他們的老年公寓裏40多名入住者基本都是能自理或半自理的老人。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王廣州研究員説,失能老人養護收費相對要高,這原本是不錯的商機,然而養老機構普遍不願接手這“燙手的山芋”,這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危險性太大。失能老人一旦發生意外,家屬一鬧事,賠償少則幾萬,多則幾十萬,對民辦養老機構來説,也許幾年的辛苦就白費了,且會對養老機構的聲譽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從而影響入住率,養老機構得不償失。
《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到,一些患有疾病的老人常年“蝸居”家中,生活品質偏低,日子過得較為苦悶。
今年64歲的趙秀英,家住吉林省長春市綠園區的金達萊小區。記者來到她家時,正趕巧碰到她和老伴吃晚飯,房間的燈光很暗,屋裏的傢具顯得很舊,地上鋪著地板革。兩人的飯菜十分簡單,一份粥一份鹹菜。
趙秀英患有腦血栓,行動不便,大多數時候一個人待在家中。她的女兒在外地工作,一年回家一次。平常在家和老伴之間“也沒啥好説的”,也看不到外人,再加上兩人靠低保生活的日子十分拮據,讓她覺得非常孤獨、苦悶,晚上經常睡不著。她説“就想找個人説説話。”
“安度晚年”難保證 社會支援網路須構建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寧夏、陜西、山東等省區的一些山村了解到,60歲以下的勞動力大多外出打工,留下許多高齡老人生活水準較低,且不少空巢老人飲食水準多年未改善,有的甚至仍吃著與30年前沒啥區別的飯。
兩塊饃,一碗開水,是陜西省藍田縣普化鎮胭粉臺村73歲的孫廣玉老人的午餐。曾接連遭遇次子、三子和老伴去世的他,5年前因腦中風留下半身不遂後遺症,唯有右手能動,勉強做些家務。
“好幾年沒聞到肉香味了。”孫大爺説,他一年四季主要靠饃和開水度日,靠撿破爛為生的大兒媳婦隔十天八天前來幫他蒸一兩鍋饃,自己偶爾煮點麵條和稀飯。如今他自己全靠每月60元的低保金生活,穿的都是別人送的舊衣服,每月還需花30多元藥費。“農村人混一天是一天,將來的事情不敢想了。”
不少專家表示,空巢老人特別是失能空巢老人養老問題凸顯,應及早著手構建失能老人養老社會支援網路,確保失能老人老有所養。首先,政府應建立失能老人特別是失能空巢老人重點保障機制。其次,探索建立失能老人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再次,建立養老機構意外傷害保險制度。另外,還應制定相關標準,以使相關服務的發展專業化、規範化。
獨居老人“空巢”又“空心”生活無滋味
“精神空巢”造成心情壓抑易引發意外
《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到,由於我國老年人比例較高,而老年事業開展較晚、投入不足,一些城市的空巢老人普遍面臨生活水準偏低、醫療條件較差、常年心情鬱悶等困難。“空巢又空心”往往使老人了無生趣,甚至瀕臨絕望。面對20年後全國80歲以上的老人將達1億人的現實,我國“社區養老業”作為“居家養老”的補充形式,亟須加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