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養老院誰來辦成社會難題 養老社區新模式受推崇

2011年06月03日 22:04:52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無論公辦還是民辦的養老院,都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

  隨著傳統的“養兒防老”模式受到挑戰,越來越多的老年人走進養老院,各種養老機構發展很快,但無論公辦還是民辦的養老院,都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

  81歲的王秀英住在北京市朝陽區佰康老年公寓,每月費用1800元。她説:“我還走得動,就是希望有人説説話,解解悶。”據公寓負責人張慧然介紹,自從2009年10月營業以來,佰康老年公寓經過了大半年時間的入不敷出和一年的微利階段,目前入住率達50%,剛剛達到收支平衡。在這家老年公寓周圍,還有四五家同等規模的小型民營養老院,競爭壓力不小。

  上海徐匯區湖南敬老院院長包勍頎最近因為房東要漲房租,非常苦惱。“敬老院的費用不能説漲就漲,但僅靠現有收入維持日常運營壓力很大。”包勍頎説。

  由於中心城區高齡老人相對密集,床位稀缺,上海積極利用社會力量辦養老院。在全市615家養老機構中,321家由社會力量所辦,佔10萬張床位數的52%。包勍頎説:“既然鼓勵社會力量養老,政府應該適當增加投入,在稅收等政策上加以優惠。但事實上正相反,今年我們又增加了幾個繳稅項目,壓力太大了!”

  與湖南敬老院一樣,上海新樂養老院也在苦苦支撐。該養老院由新樂地段醫院開辦,收養的老人大多是長期臥床的。“雖然房租可以免除,但每年基本沒有盈餘,地段醫院還得補貼養老院的開銷。”院長易春濤拿出一份財務表,上面清楚地記載著2008年、2009年收不抵支的狀況。“根據相關政策,從2003年至今,市、區財政共補貼100余萬元,如果沒有這些補貼,養老院肯定早辦不下去了。”易春濤坦言。

  最核心的養老需求是醫療和護理,但資源極為缺乏

  “這裡其他方面非常好,但其實我最需要的是有專業的人陪著上醫院。”北京匯晨老年公寓81歲的住戶曾廣玲告訴記者。她最大的顧慮就是身體不好,有糖尿病、高血壓,經常要上醫院,但是排不了隊、等不起、熬不住。“以前在家裏有保姆陪著,但是保姆連怎麼掛號都不會。”曾廣玲希望公寓的醫務室能納入醫保,並派出專業人員陪她上醫院看病。這個問題已經影響到匯晨公寓的運作,很多老人為此離開了公寓。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專業的養老護理員、醫療康復人員普遍缺乏。張慧然説:“護理員持證的非常少,我們只能招一些看起來比較熟練的服務員,或是有點經驗的人,然後出錢讓她們去民政局培訓,取得資格。為了防止她們中途溜掉,我們一般在她們工作兩年之後才把證件給她們。”匯晨老年公寓來福宮是專門面向護理型老人開設的,康復師王明錄負責老人們每天的康復訓練。但他坦言,他持有的是按摩師的證件。

  北京醫院副院長王建業在工作中發現,老年人的護理需求很大。“如果我們現在不解決這個問題,將來可能會像北京的擁堵問題一樣,難以得到有效緩解。”他呼籲借鑒日本、美國經驗,設立老年護理險,由國家、地方政府、個人分攤費用,實行全員繳納制度。

  河南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副院長楊利霞在調研中發現,社會上大部分養老機構多是民政系統和社會資本興辦的,多以“養老”為主,缺乏疾病防治能力。她主張將部分公立醫院轉為老年保健院,並列入各地的衛生規劃,滿足老年人的醫療保健需求。

  將人壽保險與養老社區相結合,是養老商業模式的創新,也是老人生活方式的創新

  理念成熟、有資本優勢、引進國外先進經驗,被認為是民間資本進軍養老産業的優勢所在。近年來,一些有眼光的企業家看準了養老市場的巨大潛力,推出了新型養老模式。

  華齡老年産業控股有限公司經過對4個國家、我國17個省份的8個月調研,決定從醫療護理入手介入養老産業,提出了老年適居型新城鎮綜合體概念,並在全國多個地區推廣以“華齡未來城”和國際高齡醫療康復中心為代表的綜合型養老服務工程。該工程以康復醫院為核心,引入酒店、大型超市、學校、公園、電影院和其他商業配套,將全國各地的城鎮綜合體的醫院醫保系統互相連通,實現異地就醫,從而實現各地區無差異養老。目前,該公司已經和德國相關機構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致力於康復醫療方面的合作,引進專業的醫療康復設備,並在北京合建培訓學校,聘請專家到中國進行護理員培訓,輸送到各康復醫院及養老機構。

  該公司總裁于耀博認為:“養老服務應作為城鎮發展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以新城鎮建設為載體,系統地整合醫療、文化、健康、旅遊等相關産業,建設完備的商業配套設施,形成老年社區、綜合商業區和社會住宅相結合的一體化新城鎮綜合體,為老年人提供完善的生活保障,解決異地就醫問題,在提供足夠物質條件的基礎上滿足老年人對精神文化産品與服務的巨大需求。”

  泰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陳東升提出,將人壽保險與養老社區相結合,建立連鎖式養老社區,是養老商業模式的一大創新,也是在打造 “從搖籃到天堂”人壽保險全産業鏈。

  去年初,陳東升在美國一個養老社區看到,一位老先生在跑步機上做運動。他問老先生高壽,老先生説已經95歲,還要活50年。在他身旁,有一群打扮得花枝招展的老太太,正在學瑜伽、練平衡,一問年齡都是八旬以上。此事深深觸動了他。他認識到,養老社區應該是一個集居住、飲食、醫療、康復、健身、學習、娛樂、交友等為一體的“老年社會”,這是一種生活方式的創新。在養老社區裏,一個人可以快樂而優雅地老去,生命更有尊嚴。

  陳東升認為,人壽保險公司投資養老社區,具有其他行業無可比擬的優勢:

  首先,養老社區不是一個暴利産業,也不是一個高利産業,而是一個具有持續穩定收益的産業。養老社區投資規模大,回收期長,必須有長期穩定的資金支援。而人壽保險公司恰恰具有充足的現金流。如果投資養老社區,相當於發行了一個10年以上的長期企業債券,不僅可以滿足保險資金對長期、穩定收益的需求,而且能夠應對未來可能發生的風險。

  其次,人壽保險關注人的生老病死,符合養老社區的性質。醫療保險、護理保險、養老保險等産品可以延伸到養老社區,從而使保險産品“生根”。例如,一個人如果購買了人壽保險産品,到老年時不必兌現,而是可以進入養老社區,過一種“候鳥式”的養老生活。冬天到海南,夏天到東北,甚至可以到國外的連鎖社區居住一段時期,保證老年生活品質不會下降。同時,保險公司還可以通過反向抵押等方式,支援以房養老,盤活老年人的存量資産。

  第三,人壽保險公司舉辦養老社區,可以帶動老年醫學、護理服務、老年産品等産業的發展,延伸壽險的産業鏈,實現“從搖籃到天堂”的全生命週期服務。

  據悉,泰康人壽是保險監管部門批准的第一家進行養老社區試點的公司,目前正在北京昌平區籌建第一家養老社區,預計3—5年建成。陳東升認為,養老社區是具有一定福利性質的綜合産業,政府應該儘快制訂養老産業政策,從土地、稅收、醫療等政策上給予支援,讓更多人能夠進入老年社區。

  我國對養老産業的定義不清、政策不足、法律不全,社會資本不敢輕易介入

  再過30年,我國的老齡人口將達到4億,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北京大學老年研究所副所長穆光宗認為,應對未富先老,必須做大財富蛋糕,同時通過專業化、規範化的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滿足不同層次老年人的需求,走一條成本較低的福利化、公益化、市場化結合的養老之路。

  浙江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柴效武認為,最關鍵是要區分三種界限——養老福利、養老事業、養老産業。他主張養老福利由政府來埋單,具體由第三方或者是獨立的民間仲介組織來運作,但養老福利的標準不能過高,每人平均花銷不能太大;養老事業由非營利組織來運作,政府可給予較大的政策優惠;養老産業由社會資本運作。

  專家和企業家普遍認為,目前的難點在於,我國對養老産業的定義不清、政策不足、法律不全,社會資本不敢輕易介入,産業發展嚴重滯後。

  包勍頎指出,老人在養老院發生的一些意外傷害,沒有相關的法規參照,要麼按照醫療事故來處理,要麼參考機動車傷害條例來判決,這些都不公平。社會養老機構的健康發展,必須要有健全的法律法規來保障。

  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分析:“老年産業中巨大的需求,需要社會力量來積極參與。但是,政策設計不利於鼓勵更多的民間資本進來,法律法規的不完善也降低了民間資本投入的意願。”左小蕾認為,政府要做的首先是制定規則、標準,營造産業規範有序發展的大環境。

  全國老齡辦副主任閻青春認為,面對養老服務供求失衡的矛盾,必須採取跳躍式的發展方式,改革現行的管理體制和運作機制,真正實現政事分離、政社分離,讓全社會更多的資源多多投入到養老服務的建設中。(記者 李紅梅 王有佳)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要聞 時政新聞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