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院士增選等負面新聞不斷 兩院關門討論修改制度

時間:2012-06-15 13:37  來源:中國青年報

  院士待遇問題、增選問題負面新聞不斷

  兩院關門討論修改院士制度

  6月13日,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同時召開各學部會議,與往年不同的是,兩方的學部會議均對媒體下了“逐客令”。工作人員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會議期間,院士們要討論一項“改進完善院士制度”的研究報告,而報告內容涉及院士制度修改的具體意見,目前尚無定論,故暫不對外公開。

  一位剛剛參加完中國工程院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會議的院士告訴記者,在會議結束後,工作人員隨即收回了這份研究報告,並囑咐院士們千萬不要將資料帶出會場。他還透露,這份在“院士自己頭上動刀”的研究報告內容翔實,其中多個地方提及近年來備受關注的院士增選問題,且不乏對院士增選程式調整的意向。

  事實上,對院士制度改革的呼喚早已有之。6月13日當天,剛剛獲得第九屆光華工程科技獎成就獎的兩院院士、土木工程學家潘家錚就曾在媒體上公開表示,我國實施院士制度以來,其稱號與行政級別掛鉤的待遇問題,“官員”、“企業家”院士的增選問題一直飽受外界的質疑和詬病,這些只有通過院士制度的進一步完善,才能保證整個院士群體的學術純潔性。

  而在今年的院士大會上,無論是大會工作報告,還是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工作報告,都涉及院士制度改革。

  在6月12日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大會上,68歲的中科院學部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主任陳宜瑜在即將結束任期之際再次強調,廣大院士應繼續視榮譽為責任,肩負起歷史賦予的重托,以身作則,率先垂范,為共同營造健康向上的學術環境作出貢獻。

  中科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是國家設立的科學技術和工程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陳宜瑜院士表示,中科院院士隊伍道德學風情況是好的,在社會各界享有良好聲譽。但是,社會上一些不正之風、浮躁之風對院士隊伍的影響也不容忽視,需要廣大院士保持高度警覺和重視。

  近年來,院士增選過程中摻雜一些非學術因素問題,不時被媒體曝光,此次大會中備受輿論關注的“煙草院士”一事也牽涉到院士增選制度的改革與完善。

  “道德委員會一定要把好院士增選的道德關。”陳宜瑜説,院士們應自覺抵制外界干擾,不接受説情以及各種形式和名目的請客送禮,要嚴格遵守紀律,對自己發表的意見負責,在正式公佈前,不對外透露結果。

  在參會院士們收到的不對外公開的“改進完善院士制度”的研究報告中,則涉及了“嚴格把好選舉關”這一院士制度改革探索的重要內容。

  中科院院長白春禮在中科院院士大會上對這份報告的由來做了較為詳細的説明:“改進完善院士制度,是國家中長期人才規劃綱要確定的內容。按照中央的部署,這項工作由我院牽頭,會同中國工程院、教育部、科技部共同承擔。”

  雖然白春禮並未對這項報告的內容做具體介紹,但從他所講的“這項工作的四個原則”中可以看出,“堅持院士增選工作的獨立性和學術性,減少非學術因素的干擾”和“明確推薦人的權利和責任”兩項原則都是針對院士增選問題而提。另外的兩項原則是“保持院士稱號的學術性和榮譽性,不與物質利益掛鉤”和“為院士團體實現其功能定位,實現權利和責任的統一,提供制度保障”,則被一些人士解讀為如何推進學術管理去行政化,把兩院回歸為學術共同體組織,將學術評價放在第一位。

  從白春禮的工作報告中還可以看到,這項工作已經開展了一年多,由18位院士組成的院士專家組與工作組一起,以問卷調查、召開座談會和研討會等形式展開調研,最終形成相關重點任務調研報告,對改進完善院士增選工作、加強院士群體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建設“凝聚院士大家庭”等制度層面的問題,以及社會關注院士群體等一些熱點問題,提出了改進建議。

  關於院士制度改革的具體日程,白春禮説:“今年要在廣泛聽取全體院士意見的基礎上,完成專題研究報告和總報告的起草工作,並適時上報。”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分享到:
編輯:王怡然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