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媒體直擊神九進發射塔:1.5公里走1個多小時

時間:2012-06-10 15:03  來源:金陵晚報

  1.5公里走了1個多小時

  金陵晚報記者目擊神九“走”進發射塔

  花絮

  初夏時分,西北戈壁灘上的烈日已盡顯威力,昨天東風航太城驕陽似火,神九初次閃亮登場。上午10:30,飛船和火箭的“組合體”緩緩從總裝車間沿著軌道“走”向發射塔,1.5公里的路用了1個多小時,用中國科學院院士、火箭專家劉竹生的話來説:“是越走越輕鬆”。

  第一代火箭設計師的輕鬆

  在發射塔合攏之前,記者在現場看到,除了航太員系統總師沒有出現,其他各個系統的總師都來了,大家圍成半圓形一起合影。而在火箭測試隊打出的“十全十美、神箭神奇”的橫幅前,記者看到了中科院院士劉竹生。

  作為中國載人航太工程“長征二號F”火箭系統第一任總設計師,劉竹生此次也是跟著火箭走到發射塔,看著自己的“孩子”一路走來,他説:“現在是越走越輕鬆了。”

  而當年輕人請他到橫幅中間合影時,他也謙虛地表示只要站在隊伍最旁邊就好啦。

  而雖然有專業的攝影師,他手中也帶著自己的一個卡片機。他説,每次火箭轉場,自己都要單獨拍攝照片保存。

  參加火箭轉場多次,記者是看不出來火箭有什麼變化,他笑笑説,“是啊,變化都在裏面呢。”而説起10多年前火箭轉場,他則告訴記者,“那時候哪像現在這麼心裏踏實啊?”

  原來,很早之前火箭轉場要先測試震動,看頻率有多高,幅度有多大。轉運的過程中還要停下來好幾次再測量,還要在火箭身上裝測量儀。

  據悉,這次神九的火箭系統也進行了多項改進,保證航太員在飛天時更加舒適和安全。

  準備

  藍天白雲,驕陽似火,昨天清晨的戈壁大漠上,喧嘩和熱鬧如同過節一樣。在純凈的藍天下,神九精神煥發,從車間的懷抱裏亮相,垂直站立在活動發射平臺上,直指蒼穹。箭體上的五星紅旗和“中國航太”四個大字在潔白的箭身上格外醒目。

  為保證神九平穩移動,車間到發射塔之間鋪設了鐵軌,鋼軌採用無縫焊接技術,全長1.5公里,寬是20米。在鐵軌兩邊,航太城的男女老幼以及中國航太界的工作人員聚集,每個哨崗上都插上了紅旗,上面各種口號無一重復,而紅旗迎風飄揚,場面很是壯觀。

  在移動之前,神九在軌道起點進行了最後的檢查和休息,也成了眾人合影留念的最佳角度。記者看到,30層樓那麼高的總裝廠房,比“組合體”高出一大截,如同積木一樣層層疊加,巍然屹立,上面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是啟功所題,它和神九經歷了4個多月的“親密相處”,終於等來神九“出走”的時候。

  發射場空曠遼闊,雖然毫無遮陰之處,但人們有的打傘,有的提著小板凳一定要“護送”它前進。

  起步

  10:25,神九起步,一輛供電車推著移動發射臺緩緩離開“休息平臺”。記者在現場看到,這個有16個輪子的“大傢夥”底部是鋼板,重量達到700噸,依靠8組火車輪在軌道上“行走”,而供電車看似是推行,其實是保證底部電力需求,而這也難為了開車的司機,和移動平臺相互連接,車速開得還沒人走得快。

  風有點大,但神九坐在活動平臺上紋絲不動,前後各有“一切為載人、決戰保障成功”以及“當科技尖兵”的誓言。“那是神九載人飛船、這是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上面是逃逸塔,下面是火箭一級、二級助推器。”正好是週六,航太城的小朋友們也被家長帶著趕來接受現場教學。

  技術人員告訴記者,活動發射平臺以不能超過28米/分的速度行駛,而轉運時發射場的風速最高不能超過10米/秒。因此,除了現場有儀器測量保障之外,軌道兩邊的紅旗也是風速“測量師”,一旦發現風將旗子吹倒,就要停下來。

  伴隨著緩緩前進的發射平臺,周圍的人們興奮地用各種方式合影,談論著中國女航太員的資訊,目光則緊緊盯著高聳入雲的神九。

分享到:
編輯:吳怡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