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評論稱社保並軌是大勢所趨

時間:2012-01-19 13:36  來源:人民日報

  社會保障制度最終統一是大勢所趨。無論醫保還是養老,實現並軌的關鍵,就看政府的決心有多大,能不能突破“自己待遇是高是低”的局限

  北京市取消公費醫療,讓人們對在更大範圍內實現社會保障並軌心生期待。

  社會保障,城市一個樣、農村一個樣;城市內部,職工一個樣、居民一個樣;職工內部,公務員一個樣,企業職工又一個樣——近年來,人們對社會保障領域存在的雙軌制多有詬病。

  社會保障作為調節分配的重要手段,本應有助於公平,現在人為劃分出不同類型,且待遇存在較大差別,如果不及時並軌,豈不是加劇了不公平?

  並軌有多難?我們不妨從醫保説起。早在上世紀90年代末,國家就明確要求城鎮所有用人單位,包括企業、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及其職工都要參加基本醫療保險。

  此後的實際情況是,企業職工先行參加了基本醫保,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人員醫療保障改革逐步推進。一時間,出現了兩種不同的醫保制度。有不同,自然就有比較。許多人發現,公費醫療報銷比例高、不用繳費、無須墊付,如果可以選擇,相信誰都會更青睞公費醫療。在這種情況下,取消公費醫療遇到的阻力可以預想。

  “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了“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目標,可以説,社會保障制度的最終統一已是大勢所趨。在這種情況下,不論是醫保還是養老,實現並軌的關鍵,就看政府的決心有多大,能不能突破“自己待遇是高是低”的局限。

  而順利平穩地推進並軌,則在於通過精心的制度安排來縮小不同群體間的不合理差距。為什麼今年北京並軌沒聽到什麼反對聲?一個重要原因是,近兩年我國基本醫保待遇有很大改善。

  醫保參保者可選擇的醫院和藥店大量增加,一些享受公費醫療的人員開始羨慕這種便利。醫保推行社保卡省去了參保者看病墊錢年底報銷的繁瑣,政府不斷提高封頂線和報銷比例,使二者間的差別明顯縮小。

  在這種情況下並軌,再輔以適當的補貼措施,自然會比較順利。

  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醫保如今邁出了一大步, 人們希望,其他領域的改革也能快些再快些。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要聞 時政新聞

分享到:
編輯:吳怡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