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對話人社部副部長:社保如何更給力

時間:2012-01-12 13:51  來源:人民日報

  近日,廣西柳城縣龍頭鎮碼頭村下枧屯,71歲的老人謝繼連拿到了新農保養老金存摺。當天,該屯20多名老人領到了新農保養老金存摺。 鄧克軼攝

  何時全覆蓋——

  “全民醫保”已基本實現;

  今年養老保險將做到制度全覆蓋,2015年參保人數達8億人;

  企業養老金“八連調”正組織實施,新農保、城鎮居民醫保待遇水準今後也將提高

  【鏡頭】 “每月有了90元養老金,我可以買點自己喜歡的東西了。”杭州上城區居民淩碧雲自小患病,生活支出全靠家人給錢。2011年7月,我國啟動城鎮居民養老保險試點,杭州當地年滿60歲的老人可直接按月領取90元養老金,雖然不多,依然讓她感到了經濟上有了點自由度。

  記者:到2011年底,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已超過12.8億,基本實現了“全民醫保”。現在大家很想知道,養老保險作為社會保險中最重要的一項,什麼時候也能實現“全覆蓋”?

  胡曉義: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中,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城鄉居民低保是最主要的三項。後兩項已實現全覆蓋,當前重點是解決養老保障全覆蓋問題。

  去年7月1日開始,我國啟動了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制度試點,填補了養老保險制度最後的空白。之前,我國已建立起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並隨著國有企業改革而全面推開。2009年,又進行了新農保的試點。城居保試點啟動後,推進迅速,到2011年底,全國60%以上的地區建立起新農保、城居保制度。

  今年將再邁一大步,實現新農保和城居保制度全覆蓋。這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在全國範圍內建立起這兩項制度,將標誌著我國覆蓋城鄉居民社會保障體系的主要制度都建立起來了,養老保險也將實現制度上的全覆蓋。

  記者:制度全覆蓋和普通百姓所理解的“全民養老”有什麼差別?何時能推進到“應保盡保”,也就是“對象全覆蓋”呢?

  胡曉義:首先要有制度全覆蓋,才有可能實現參保對象的全覆蓋,也就是大家通常説的“全民養老”。

  制度不再有空白,意味著全體國民都擁有相應的養老制度安排,所有城鄉居民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在由職工養老、新農保、城居保三大社會養老保險構成的“制度組合”中對號入座。在此之前,不少農村居民、城鎮非從業人員,想參保也找不到適合其情況的養老保險制度。

  推進制度建設的同時,我們也要抓緊擴大社會保險的覆蓋面。到去年底,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為2.8億,新農保、城居保的參保人數共計3億多,再加上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人員,目前我國有養老制度保障的總數為6億多。這説明還有很多人沒有社會化的養障,擴面任務仍很繁重。當前擴面重點是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從業人員、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和被徵地農民。

  我們確定的目標是,到“十二五”期末,使城鄉養老保險制度覆蓋8億人以上。

  記者:我們知道,新農保和城居保採取自願參保的方式。有人提出,當前每月55元基礎養老金水準太低,缺少吸引力。一些地方出現45歲以下農民對新農保不積極的情況。如何增強養老保險的吸引力?

  胡曉義:堅持低水準起步、廣覆蓋,是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一條基本經驗。

  我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每人平均收入水準還比較低,地區間發展很不平衡,國家和絕大多數居民並不富裕,如果把保障標準定得過高,財政壓力大,城鄉居民繳費也有困難,保障面就難以擴大。

  當然,保障水準也要逐步提高。企業職工養老金已經七連調,正在組織實施第八次調整工作。醫保的補助標準、支付比例也在年年上調。今後新農保、城居保的待遇水準肯定也會隨經濟發展而增加,對此我們要有信心。

  如何更公平——

  首先解決“有無”差別,再通過多次調節縮小群體間不合理差距;

  “並軌”大方向明確,須做好頂層設計

  【鏡頭】 2012年繼續上調企業職工養老金的消息公佈後,北京市退休職工張先生並無欣喜之色。“再怎麼調也比不上事業單位退休人員。”他後悔前些年改革時到了中國集郵總公司,而原本差不多年齡、學歷、職位的老同事,從工信系統退休後,養老金至少比他高出1000元。“七連調、八連調,每次都大説特説。上調當然也是好事,但為什麼不説説企業退休職工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之間的差距呢?”

  記者:近幾年,不同群體在養老、醫療等方面享有制度的不同以及最終待遇的差別,引起廣泛關注。許多人認為,社會保障本身應促進公平,而現在不同程度存在的“雙軌制”則擴大了不公。

  胡曉義:社會保障屬於上升無止境的剛性需求。當制度安排嚴重缺失時,有一份基本保障是最突出的需求;當制度逐步健全後,提高待遇水準的需求會強烈起來,自然會出現群體間相互攀比現象。

  我們高度重視“公平性”的問題,也採取了多項調節措施。但平衡這些利益關係,不可能、也不應當簡單地把各類群體的待遇標準拉平,而要按照中央關於“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要求,努力實現規則公平、機會公平,並在多次調節中逐步縮小相關群體之間不合理的差距。

  記者:縮小不合理的差距,今後會從哪幾方面著手呢?

  胡曉義:實現公平,第一位是解決“有無”的問題。有的人有社保,有的人沒有,這種差距是最大的。譬如養老保險,目前城鄉參保人數6億多,覆蓋面不小,但畢竟還有好幾億人沒有養老保險。現在首要工作仍是改變有些人無保障的狀況。

  然後是調節不同群體間的待遇差。目前,養老保險存在著機關與事業單位、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同類退休人員、集體企業與國有企業、靈活就業人員與單位就業人員等種種利益差別。醫療保險,存在著公費醫療和職工醫保的差別。近幾年,縮小不合理待遇差的工作一直在推進,例如養老金 “七連調”。

  我們掌握的情況是,多數人對上調養老金是肯定的,目前反映差別較大的主要是企業退休職工中的高技術人員等,因此在調待遇的過程中會繼續向這部分人群傾斜。在總結7年連調經驗的基礎上,人社部正抓緊研究制定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總體考慮,一是總量上要使基本養老金的增長與經濟發展和職工工資增長、居民收入水準提高、物價上漲等因素相掛鉤,建立聯動機制。二是結構上要適當平衡相關群體的待遇水準,包括企業與機關事業單位之間,新老退休人員之間,以及退休人員與職工之間的關係,減少和緩解矛盾。三是要正確處理好待遇調整機制與計發辦法激勵約束機制的關係,鼓勵早參保、多繳費、長繳費。

  此外還有地區間的差異。近幾年在調整企業職工養老金水準的過程中,也注重適當縮小不同地區間的待遇水準,中央財政對養老金水準較低的省份給予了大量補助。

  記者:大家還是覺得步伐慢了點,為什麼不能儘快“並軌”呢?

  胡曉義:制度的最終統一,也就是大家常説的“並軌”,這個大方向是明確的。大家應注意到北京市從今年起改革了公費醫療制度。其他社會保障也將逐步推進。

  為什麼不一下子統一?是要做好頂層設計、穩步向前推進。養老保險是管幾代人的長遠制度安排,又涉及複雜的歷史問題,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要精心搞好全面、穩定、深思熟慮的頂層設計。否則,倉促上陣,難免朝令夕改,可能造成新的歷史遺留問題。我們要汲取過去在這方面的經驗教訓。頂層設計做好了,既讓不同群體都能接受,又助於公平。不同制度間的銜接也很重要,比如新農保和職工養老的銜接,企業養老、事業養老的銜接,測算精準才能保證公平。否則新制度可能産生新的不公平。

  這裡要明確一點,社會保障強調權利和義務相對等。比較彼此待遇差異,不能只看結果,不看參保時間長短、繳費多少。即使在普惠式的制度安排中,也應適當體現多繳多得、長繳多得的引導和激勵機制。

分享到:
編輯:芮益芳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