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流動人口無身份記錄致社保缺檔 亟需納入社會管理

2011年10月13日 13:53:33  來源:法制日報
字號:    

  流動人口,是近年來在各種場合頻繁出現的一個詞語。根據有關專家的研究,我國目前正經歷著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人口流動和遷移,大多數農民從農業領域轉移出來,在城鄉流動就業,這種情況將伴隨我國現代化的全過程。流動人口推動了經濟社會發展,創造了大量財富,但同時,流動人口也加劇了城市人口與資源環境緊張的狀況,增加了社會服務和社會管理的壓力。

  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今年年初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社會管理及其創新專題研討班上強調,要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流動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務,建立覆蓋全國人口的國家人口基礎資訊庫,建立健全實有人口動態管理機制,完善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務政策。

  流動人口亟需納入社會管理

  2011年6月中旬起,北京市大興區、朝陽區、海澱區等近30所打工子弟學校相繼收到關停通知。非法辦學、存在重大安全隱患,成為這些學校被關停的共同原因。8月16日,北京市教委召開新聞通氣會稱,今年朝陽、海淀和大興將有24所打工子弟學校面臨拆遷,涉及在校生1.4萬餘人,3區已經制定和採取了學生分流方案,並表示“保證不讓一個就讀的學生失學”。

  社會普遍認為,打工子弟學校的問題,實則是教育資源緊缺的又一表現形式——大量流動人口子女涌入城市,對本已緊張的城市教育資源來説,無異於雪上加霜。

  一邊是資源緊缺,一邊是就讀需求,在這種矛盾之下,各種形式的民間辦學開始出現,由於缺乏必要的資質和保障,帶來不少社會安全隱患,給社會管理工作帶來挑戰。

  在有關專家看來,打工子弟學校關停只是流動人口社會管理問題的冰山一角。

  “社會管理首先是對人的管理,而流動人口屬於比較難以管理的人群,流動人口管理必須要納入到社會管理範圍,否則,流動人口會由於其流動性大而不利於管理,形成社會管理的死角,從而對社會秩序造成負面影響。”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莫紀宏説,流動人口大量涌入城市,給社會管理帶來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常住人口統計困難;城市住房緊張;城市治安管理任務加重;城市交通更加擁擠;城市教育資源匱乏;城市就業難度加大;醫療資源更加稀缺等。

  “上述各種問題需要投入更多人力、財力和物力來解決。”莫紀宏説。

  流動人口管理重在制度建設

  有關專家認為,目前流動人口管理所面臨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是,流動人口的公平待遇並不盡如人意。

  “農民工是最有代表性的流動人口,但農民工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身份?是農民還是工人?這種身份的尷尬,使得農民工在就業和子女受教育、住房等方面受到不同程度的不公平待遇。農民雖然進了城,但幾乎沒有享受到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居住權,他們大多聚居在城鄉接合部,居住條件較差。有的農民工儘管靠租賃或政策幫扶住進了城市居民區,但依舊享受不到與城市居民平等的基本文化權益。”清華大學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楊燕綏説。

  “在城市,農民工還缺少表達和維護自身利益的渠道。”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秘書長唐鈞認為,農民工雖然為城市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但卻無法真正參與城市公共事務的管理。在就業和勞資關係上,大多數農民工都在中小企業工作,但在經濟狀況十分複雜的當下,中小企業面臨較大壓力,導致企業用工不簽合同、不辦三險等不規範用工情況較普遍。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