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新聞界熱議十七屆六中全會:佔據文化發展制高點

2011年10月28日 11:11:36  來源:新華網
字號: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在新聞界引起強烈反響。新聞界人士表示,新聞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聞工作者既是文化建設的參與者也是文化傳播者,認真學習領會全會精神、落實全會提出的各項任務,是新聞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對於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的不斷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要求,中國日報副總編輯曲瑩璞認為,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的燦爛文明,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相較之下,當今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與我文明古國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不相匹配,六中全會提出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體現了黨的戰略遠見和世界眼光。

  他認為,中華文化所倡導的核心價值,包括與鄰為伴、和諧發展等,能夠並且應該在世界文化和人類文明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當今世界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特別是從2008年持續至今的金融危機正深刻改變著世界格局。在這種形勢下,我國要為自身發展打造一個有利的國際環境併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做出更大貢獻,文化影響力建設不可或缺。而如何增強我國文化的國際競爭力,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課題。”

  “誰佔據了文化發展的制高點,誰就能更好地掌握主動權,這已經成為普遍共識。”《瞭望週刊》副總編輯葉俊東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強大的文化軟實力,將有利於我們營造社會發展的國際、國內環境,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高級記者劉素雲説,文化實力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文化是人類文明共同成果,讓世界人民共用這些成果,既是我們的意願,也符合世界人民的願望。

  加強新聞輿論工作

  作為一名基層十七大代表,新華社高級記者張嚴平列席了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學習她深刻感到,文化對於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發展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而新聞正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談起筆下馬班郵路上的鄉郵遞員王順友、蹬三輪資助貧困大學生的老人白芳禮等典型,張嚴平説:“作為記者把他們寫出來,是在傳遞一種心靈之火,一種民族文化。”

  大眾日報社高級記者陳中華對全會提出的“加強和改進輿論監督,推動解決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群眾反映強烈的實際問題”深有感觸。作為一位長期從事基層報道的黨報記者,陳中華認為,記者不僅要當好歷史記錄者,還要通過媒體反映給讀者,反映給制訂政策的有關部門,不僅做好黨和政府的喉舌,還做好黨和政府的耳目和參謀。”

  他還説,貼近群眾是記者基本功,真正的“貼近”,不是硬拉著,不是被推著,更不是被逼著,而是用真情拉近與採訪對象的距離,同人民群眾貼心、貼感情,産生情感共鳴。

  推動文化産業跨越式發展

  “文化建設對於社會主義發展來説,是靈魂的建設,概括起來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一定要注重‘魂’和‘體’的關係,‘魂’和‘體’必須是緊密結合的。”談起對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的理解,中國記協黨組書記翟惠生感慨地説。

  中國新聞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姜軍説:“全會把發展文化産業提高到滿足人民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重要途徑這樣的高度,提出文化産業要成為國民經濟重要支柱産業,這在黨的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表明黨對文化的經濟屬性有了足夠深刻的認識,必將影響整個産業格局,推動文化産業跨越式發展。”  新華網北京10月27日電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要聞 時政新聞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