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北京建成首道綠色防沙屏障 樹林面積約1600足球場

2011年08月04日 11:17:46  來源:新京報
字號:    

昨日,延慶龍慶峽防沙林內,一名工作人員在割除野草。本報記者 薛珺 攝

  北京建成第一道綠色防沙屏障

  延慶縣1.6萬畝荒灘植樹抵禦風沙;從房山十渡至平谷金海湖,全市形成200余公里山區綠色生態屏障

  昨日,市園林綠化局舉行京津風沙源智力成果現場會,會上透露,延慶縣已在龍慶峽1.6萬畝荒灘上完成植樹造林,形成了北京抵禦風沙的第一道防線;京津風沙源工程實施十年來,北京市累計完成造林營林550.8萬畝,形成了綿延200多公里的山區綠色生態屏障,能有效抑制境內風沙源的形成和外來風沙入侵。

  樹林面積約1600足球場

  根據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規劃,治理地區主要覆蓋昌平、門頭溝、懷柔、平谷、密雲、延慶,主要措施包括在荒山荒地造林、進行草地治理、建設水源工程和小流域綜合治理來涵養水源,防止水土流失。

  北京抵禦風沙的第一道防線位於延慶縣張山營鎮、沈家營鎮、舊縣鎮一帶,往北不遠就是河北省。這道風沙防線總面積約16000畝,大約有1600個足球場大小,可以抵禦從內蒙古、山西、河北等地和延慶本土的沙塵。

  昨天,記者在現場看到,山上的樹已經鬱鬱蔥蔥,這道防線的“士兵”主要是本土的樹種,包括楊樹、榆樹、刺槐等樹冠大、降塵能力強的樹木。樹下是茂密的草叢,覆蓋著幾乎每一寸土地。延慶縣園林綠化局副局長王淑琴説,為了在怪石嶙峋的山上種樹,工作人員用風鑽鑽出一個個樹坑,用纜繩將樹苗和土運上山,在山下打井出的水,需要兩三個揚程才能讓樹苗“喝上”。

  全市累計造林550.8萬畝

  京津風沙源工程實施十年來,北京市累計完成造林營林550.8萬畝,從房山十渡到平谷金海湖,形成綿延200多公里的山區綠色生態屏障,能有效抑制境內風沙源的形成和外來風沙的入侵。

  市園林綠化局的數據顯示,目前北京山區林木綠化率達71.35%,森林覆蓋率達51.75%,分別比2000年增加14%和10%。京郊山區空氣負氧離子濃度,較工程前增1倍。

  根據2009年北京市第四次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北京市沙化土地面積全部為固定沙地。固定沙地總體面積由2004年的54615公頃減少到2009年的52448公頃,減少了2167公頃,相當於3000余個足球場大小。

  - 講述

  萬畝荒灘鋪60釐米厚客土

  “你看這片樹林,草叢裏都是鵝卵石。”昨日,在延慶縣龍慶峽附近的京津風沙源治理現場,延慶縣園林綠化局副局長王淑琴,指著樹下遍佈的西瓜大小的鵝卵石説,“在這裡種樹不容易,我們在這片1.6萬畝的荒灘鋪上了60釐米厚的客土。”

  王淑琴説,這裡原來是龍慶峽中的河流衝擊形成的荒灘。上世紀80年代,隨著北京市大規模建設,這裡成為沙石原料供應地,承包商們在荒灘上挖了30多個沙坑,最大的600畝,約為60個足球場,30米深,相當於12層樓。她説,治理前這裡是一個沙源地,每到颳風天就飛沙走石,2003年,這裡禁止再挖沙。

  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開始後,當地先從其他地方運來土壤,在原有地表鋪上60釐米厚的“客土”,在樹種的選擇上,延慶縣園林綠化部門的工作人員也頗費了一番腦筋。“既要降低風速、留下沙塵,起到治理風沙的作用,還要抗旱、抗貧瘠,在這片土地活下去。經過試驗,我們選了楊樹、榆樹、刺槐等本土樹種,它們樹冠大,能明顯減弱向北京城區吹的風速,風速下降,裹挾的沙塵就會落下來。此外還有沙棘、沙棗等從內蒙古乾旱地區引進的經濟作物,促進農民增收。”王淑琴説。

  王淑琴説,京津風沙源治理後沙塵天氣數量明顯減少,2005年,延慶二級和好于二級的天數佔全年76%,去年是83%,達到302天。

  - 對話

  “枯枝做燃料省錢又增收”

  對話人物:北京市園林綠化局防沙治沙辦公室副主任胡俊

  新京報:治理過程中遇到哪些問題?

  胡俊:開始造林時,一畝地國家掏50元,北京市配套250元,但很多地區種樹環境太艱苦,這點錢不夠。到2005年、2006年,國家和北京市的標準提高了,荒山造林每畝3000元,爆破造林5000元,推進速度比較快了。

  新京報:一些地方年年種樹年年死,我們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胡俊:新樹種下去我們要管三年,然後再移交地方。我們充分發揮當地百姓的積極性,讓他們做護林員,每人每月給440元,村民們參與熱情很高,有的村甚至抓鬮決定誰當護林員,每年一換。

  新京報:京津風沙源治理下一步如何進行?

  胡俊:十年治理,北京的荒山已經不多了。今後要發展生物質能源,在工程區所在的6個區縣建加工點,把樹林裏的枯枝落葉加工成燃料塊,可以燒火做飯取暖,比用煤便宜。同時要發展林下經濟,為當地村民增加收入。(記者饒沛)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要聞 時政新聞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