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中國南海諸島主權的形成及南海問題的由來

2011年08月04日 09:28:02  來源:《求是》
字號:    

  史料記載,最晚在漢代,中國人民就發現了南海諸島,並對南海有了初步認識。圖為中國西沙永興島一角。

  中國南海諸島主權,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通過最早發現、最早命名、最早經營開發,並由歷代中國政府行使連續不斷的行政管轄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這一發展過程有充分、確鑿的歷史依據,國際社會也是長期予以承認的。

  

  根據史料記載,最晚在漢代,我國人民首先發現了南海諸島,並對南海有了初步認識。東漢楊孚《異物志》載:“漲海崎頭,水淺而多磁石,繳外大舟,錮以鐵葉,值之多拔。”三國時期萬震《南州異物志》記錄了從馬來半島到中國的航程,其載:“東北行,極大崎頭,出漲海,中淺而多磁石。”這兩條史料的記述十分一致,其中所言“崎頭”是我國古人對礁嶼和淺灘的稱呼;而“漲海”即我國古代對南海最早的稱謂;“漲海崎頭”指南海諸島的礁灘。從楊孚和萬震的記載表明,至少在東漢時期,我國人民不僅發現和命名了南海,而且已經初步掌握到南海的基本特點。

  中國早期史籍中關於“漲海”的記錄頻繁出現,可以確定,以“漲海”泛稱南海在當時已被人們普遍接受和採用。至隋唐兩代,“焦石山”、“象石”、“七洲洋”等地名的出現,更加表明中國人民在南海的生産經營活動範圍已經遠至西沙群島。

  至宋代,始以石塘、長沙等專用名稱明確指稱南海諸島。石塘又作石堂、千里石塘、萬里石塘;長沙又作千里長沙、萬里長沙、萬里長堤。經考證,史籍中所載“長沙”大多指今西沙群島,而“石塘”大多指今南沙群島。

  宋代將南海諸島列入“瓊管”範圍,即“千里長沙”、“萬里石塘”屬於當時廣南西路瓊州的管轄範圍,這標誌著南海諸島納入中國版圖已現端倪。至明清兩代,中央政府繼續將南海諸島明確列入中國版圖並置於廣東省瓊州府萬州轄下,行使了有效管轄。

  值得注意的是,從宋代起南海諸島及其附近海域不僅成為中國人民生産、經營活動的傳統區域,而且更成為水師巡防的重要海域。宋太祖在開寶四年(西元971年)平定南漢劉倀後,建立巡海水師,巡管範圍即包括西沙群島。自此之後,明、清王朝均將南海諸島及其附近海域視為所轄之地,中國水師巡衛海防、行使管轄成為慣例。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