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中央黨校專家解讀十一屆三中全會紅色春秋

2011年06月03日 22:04:24  來源:新華網
字號:    

  內容提要:2011年是中國共産黨建黨90週年,新華訪談特別製作黨史知識大講堂系列節目。5月9日,中央黨校黨史研究部副主任曹普教授做客新華網,與新華網友交流講述十一屆三中全會與偉大歷史轉折的有關問題。

 

  2011年5月9日,“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90週年——黨史專家解讀紅色春秋”系列訪談在新華網進行,中央黨校黨史教研部副主任、博士生導師曹普做客新華網演播室。圖為嘉賓與主持人合影。新華網 陳競超 攝

  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國內背景——
  

  “文革”結束後急需改變經濟發展停滯的狀態

  鄧小平同志説,文化大革命十年,特別是往前延伸,就是1957年以後我們犯了二十年“左”的錯誤。在這二十年當中也不是沒有取得任何成績,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從政治上來看,總的來説是一個混亂的狀態,而從經濟上來説是緩慢發展,甚至停滯的一個狀態。

  文革結束以後,我們面臨的問題是相當嚴重的。小平同志反覆反思和強調到底什麼是社會主義的問題。他説社會主義應該有她的優越性,在我們搞了社會主義以後應該充分發揮這個優越性。但是建國後20多年來我們沒有把這個優越性發揮好,人民的生活還比較困難,工農業發展都沒有達到我們曾經預想的那樣一個好的發展。所以在文革結束以後急需改變這樣一個狀態。

  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國際背景——
  

  在我們走彎路時周邊國家和地區得到很大發展

  在我們國家在搞社會主義建設,在把國家引向繁榮富強的發展道路中,由於我們犯了一些錯誤,遭受了挫折,走了彎路。但是,與此同時,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包括周邊的一些國家和地區,卻在這一期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綜合起來説,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我覺得是雙重逼迫的結果:一是國內的困局,一個是外部競爭的壓力,促使我們必須要改革,要尋找一條新的建設社會主義、使國家繁榮富強的道路。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