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延邊第一個黨支部

時間:2011-05-07 14:49   來源:《吉林日報》

支部成立時,流傳在龍井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書籍。

龍井村黨支部原址紀念碑。

  開欄的話

  隆重紀念中國共産黨成立90週年,是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本報自今日起,開闢“盛世頌黨恩”徵文專欄,唱響共産黨好、社會主義好、改革開放好、偉大祖國好、各族人民好的時代主旋律,用吉林省的發展歷程,證明黨的領導是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歷史必然選擇;用身邊人、身邊事,談變論理,抒發對黨的感恩情懷,鼓舞激勵廣大幹部群眾,為我省科學發展、加快振興,實現“十二五”良好開局營造濃厚輿論氛圍。

  千言萬語凝筆端,不拘一格抒真情。

  1927年,蔣介石公然叛變革命,致使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受到挫折。在這緊急關頭,黨中央為加強東北的工作,統一東北各地黨的領導,于1927年10月24日成立中共滿洲省臨時委員會,整頓、恢復和發展東北各地黨組織。

  此時的延吉縣,馬列主義思想已廣泛傳播,出現了各種革命團體,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鬥爭空前活躍。中共滿洲臨委抓住這個有利時機,派周東郊到延吉縣以進步報紙《民生報》為據點,開展組建黨組織的工作。

  《民聲報》是上世紀20年代,東北地區唯一的中國人辦的漢、朝鮮文合璧的進步報紙,“為民喉舌為己任,故名之曰民聲報。”

  1928年2月初,周東郊同安懷音假道朝鮮來到龍井村《民聲報》社。安懷音做了第一任總編,周東郊任文藝版責任編輯,同時兼任龍井大成中學漢語教員。周東郊以身兼兩職作為掩護,秘密進行黨的組織活動。1928年2月28日,在《民聲報》社成立了中國共産黨龍井村支部,周東郊擔任黨支部書記。這是延邊境內的第一個中國共産黨組織,也可稱之為中國共産黨在延邊的第一顆火種。從此,《民聲報》實際上成了宣傳革命思想的陣地。

  中共龍井村支部成立後,中共北方局在1928年3月到6月間,先後派來北京香山慈幼院師範班畢業生40多人,到延邊從事教師工作。他們大多數是共産黨員和共青團員,其中共産黨員17名。這時,屬龍井村支部的黨員增加到19名。

  《民聲報》第一任總編安懷音,屬國民黨中間派人物,在報社進步力量面前自感站不住腳,幹了不長時間便辭職了。周東郊抓住這個時機,請求滿洲臨委派人到延邊加強黨建工作。滿洲臨委立即派來共産黨員孫佐民、李別天到龍井村。經周東郊介紹,蘇子元(由共産國際派到延邊,為蘇聯紅軍遠東軍區做軍事情報工作的共産黨員)任《民聲報》的第二任總編,孫佐民、李別天任責任編輯和校對編輯。這樣,《民聲報》從總編蘇子元,到主要編輯周東郊、孫佐民、李別天、陳濤等,幾乎都是共産黨員。

  在龍井村黨支部的影響下,《民聲報》把鬥爭矛頭直指日本帝國主義和國內反動統治階級。如《民聲報》總第86號頭版頭條:《秦公時遭難記,臨難不屈大罵日軍》;二版頭條報道:《吉林學生界對日奮起,反對日本侵略東三省》。在總第264號第三版刊登一篇文章,標題是《被壓迫者的呼聲》,呼籲被壓迫者起來向有産者鬥爭,向壓迫者鬥爭,向侵略者鬥爭,號召人們急速起來革命。

  《民聲報》猶如一把鋼刀,插進敵人的心臟,被廣大群眾稱之為“民之喉舌”、“國之干城”。日本帝國主義和舊政權對此又恨又怕,于1931年9月勒令《民聲報》停刊。

  龍井村黨支部的大多數黨員,分佈在各個學校。停刊後,他們利用講學這個有利條件,向廣大師生傳播馬列主義真理,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他們還利用業餘時間,深入到工廠、農村、學生中去,公開演講、張貼標語、散發傳單、搞秘密集會、開辦夜校,促進各族群眾覺醒。

  龍井村黨支部的影響所及,《民聲報》領導層大多數人先後參加革命,關俊彥、董昆一等,後來成為我黨縣、地、省級重要領導幹部。

  龍井村黨支部的建立,在延邊的黨史上,寫下光輝的一頁。

編輯:楊雲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