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中國多地掀起治理庸官懶政風暴 手段形式多樣

2011年06月03日 22:04:27  來源:
字號:    

  近期,我國多地掀起“治庸風暴”,風生水起。這其中,備受關注的是武漢市4月6日開始高調開展的“責任風暴”、“治庸計劃”。該市“治庸辦”,曾一日內處分了近40人。

  從密集治理腐敗,再前移到治理“庸官懶政”,專家認為,各地此舉值得肯定。此外,專家也指出,“治庸風暴”早已有之,但大多淪為“一陣風”。如何將“一陣風”變成長效機制,正在考驗各地官員的政治智慧。

  ■吏治難題何以難解

  “庸官懶政”現象,在民間及媒體上均有形象的概括。如“機關病”、“混混官”,“平平安安佔位子、忙忙碌碌裝樣子、疲疲沓沓混日子,年年都是老樣子”,“上崗不在狀態,出工不出力,出力不盡力”,“領導召見不獻一計,同級會商不見一詞,下屬請示不發一令”等。

  “庸官懶政”何以成為常見現象、吏治難題,其産生的土壤何在?

  接受本報採訪時,北京大學廉政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吳丕教授表示,群眾無法有效監督官員,是産生“庸官懶政”的重要原因。還有學者分析,有些地方部門,人員臃腫,“母雞多了不下蛋”,職責不清,以及監督乏力,是其土壤。

  而被國外媒體引用較多的觀點,是湖南省社會科學院政治與黨建研究室主任周湘智概括的“三短三不”。即,競爭“短缺”,動力不足;問責“短路”,壓力不大;考評“短腿”,活力不強。從幹部選拔、問責、考評機制上,反思“庸官懶政”産生的原因。

  ■治庸手段形式多樣

  不只中部的武漢,我國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如山東、山西、湖南、浙江、江蘇、新疆等地部分地區,近一年來,均開展“治庸治懶”行動。這場風暴大都有哪些特點?

  新任一把手主導。如山東省寧津縣新任縣委書記、紀委書記上任不久,該縣即于去年5月底對政府人員颳起“治庸風暴”至今。其他地區,如武漢市、山西省等地情況類似。分析認為,一把手主導利於治庸行動迅速鋪開,效果立竿見影。

  突出保障經濟發展環境。如武漢治庸,旨在打造“零障礙、低成本、高效率”投資發展環境,故而劍指吃、拿、卡、要等50種損害投資發展環境行為以及得過且過、業績平庸等10種“庸病”。湖南治庸,出臺了《關於影響機關效能和損害經濟發展環境行為處理辦法》,顧名思義,為經濟發展環境著想。

  暗訪及舉報形式多樣。不少地方成立“治庸辦”、“優化辦”等,派出含媒體記者在內的暗訪組,或者讓剛畢業的大學生,喬裝打扮去暗訪。此外,各地一般開通舉報電話、舉報信箱、電子郵箱等。

  雷厲風行。如,武漢市強調追責不搞“下不為例”,“不管是誰”,情節嚴重將遭免職。山東寧津縣則有7名“一把手”走上曝光臺,且原藥監局辦公室副主任被撤職。而在新疆,多個處室負責人被免去現職,下派基層挂職鍛鍊或輪崗交流。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