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黨報稱公開是最有效“防腐劑” 實踐中仍有阻力

2011年06月03日 22:04:41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不給公權力對公開“可選可不選”的自由,不給公權力可以變換規則、任意拿捏規則等自由,公開制度才會有剛性約束

  “公開”防腐的威力,再一次被實踐證明。最近,四川萬源市把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各個審批環節“全裸”,來自四面八方的説情風很快銷聲匿跡。

  “我每天都要接到幾個説情的電話,真是不勝其煩。”萬源市有關官員大實話的背後,是一些不符合參保條件的人希望通過“走後門”獲取利益的實情:一些不到退休年齡的人想篡改年齡,一些人想假借特殊工種以提前退休,更有些人想增加工齡提高退休待遇。

  不管萬源市“全祼”社保審批環節是一種主動設計還是無奈選擇,都從一個側面説明:面對腐敗滋擾,公開作為一種剛性的防腐制度,是權力行政和官員自律的一種價值取向。想讓自己“無權腐敗”,公開即可以成為腐敗“防浪堤”——就看你想不想了。

  事實上,公開作為一種價值理念,已然超越了政府資訊公開“公開是常態,不公開是例外”的應用範疇,拓展了政府行政中對事關群眾切身利益重要決策事項的公示要求,更適用於公共治理的諸多層面、環節和程式。舉凡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關係公共利益的治理事項、程式等,公開都應當成為一種價值共識、一種制度設計、一種自覺選擇。

  然而,公開這個最有效的防腐劑,在公共治理實踐中還只是一個“備選項”。許多人不願意、不喜歡公開,不敢公開,原因就在於,在幕後,攫取利益,撈好處,掩蓋不公平、不公正,一切都很方便,都不會有什麼麻煩。一旦公開,一些人、一些部門,就可能斷了財路,想上下其手就不能隨心所欲。一定意義上説,這也正是公開在一些實踐中走樣、走形式、阻力重重的重要原因。

  實踐中,公開往往還只是利益博弈中的一種次優選擇,是一種妥協乃至藉以撐門面的結果。很多時候,掌握各種資源配置的絕對權力方,有意無意讓公開缺位,只是在利益大蛋糕分割完畢需要對小蛋糕微調時,在各方權力人情關係擺不平時,在攫取的利益形同雞肋而腐敗風險又太大時,公開才成為了決策的現實共識。如此“選擇”出來的公開,絕非真正意義上的制度設計,公眾也未必買賬。

  全面公開需要一個過程,但在社會發展的現實和大勢之下,公開只有成為防腐的一個“必選項”,才可能真正産生威力。所謂“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其前提正是陽光必須照耀。在公共治理過程中,不給公權力對公開“可選可不選”的自由;在公開過程中,不給公權力可以變換規則、任意拿捏規則等自由,公開制度才會真正具有剛性約束。

  如何才能讓公開儘快成為防腐的“必選項”、成為公共治理的必經路徑呢?公開的制度如何獲得科學設計的支撐不致有漏洞之虞呢?這需要以更加自覺主動的態度加以推動。(陳家興)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要聞 時政新聞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