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媒體稱改善民生成“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最大亮點

2011年06月03日 22:05:13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用——剛剛過去的“十一五”,是國家日益強盛的五年,是經濟持續騰飛的五年,更是溫暖人心的“民生五年”。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中最大的亮點。

  在這五年裏,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失有所保,百姓的殷切期盼成為黨和政府的工作重心,一系列喜人變化發生在我們生活中。就業規模持續增長,五年來累計實現城鎮新增就業5700多萬人;百姓“錢袋子”更鼓,五年裏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從11760元增長到19101元,農村居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從3587元增長到5919元。收入增加帶動消費升級,五年來我國每人平均住房面積明顯增加,私人汽車擁有比例大幅提高,旅遊成為日常休閒方式,百姓分享到經濟發展的成果,邁向更加富裕的小康。

  在這五年裏,中國經濟遭遇了新世紀以來最困難、最嚴峻的局面,但越是經濟困難的時候,越要高度關注民生。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國家將所有計劃的重點鎖定民生領域,中央確定的4萬億元投資計劃中,民生部分接近7000億元。GDP增長的每個百分點,都緊係著最廣大民眾的福祉。

  民生改善與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相伴相生,與黨和國家的惠民政策密不可分。“十一五”規劃中,列入了有關百姓收入、飲水、就醫等多項“民生指標”,凸顯出黨中央、國務院對民生的高度重視。為了實現這些奮鬥目標,黨中央、國務院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促使經濟保持健康較快發展,並在制定各項政策時,時刻把百姓利益放在心上。從開局之年取消延續幾千年的農業稅,到收官之年力度空前的保障房建設和棚戶區改造;從基本醫療保障制度的城鄉基本覆蓋,到農村免費義務教育全面實現、新農保讓農民首次實現“養老不犯愁”……一系列重大措施相繼實施,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重要的制度支援,實實在在地造福於民。

  民生改善,彰顯我們黨“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不論是全面落實以人為本為核心的科學發展觀,還是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黨和政府始終堅持把民生作為所有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發展經濟的最終目的就是改善民生惠及百姓,將“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理念貫穿到黨和國家的全部工作中,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堅持並實踐“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理念,使中國在過去五年中不斷戰勝各種挑戰,實現了經濟社會的平穩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持續改善,為全面小康奠定堅實基礎,也必將繼續凝聚民心民力,描繪出“十二五”更加美好的明天。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要聞 時政新聞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