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探訪
百萬流動人員聚居地下
他們白天為生活奔波,從事最卑微的工作,拿最微薄的工資;晚上回到地面以下,在如火柴盒般大小的空間裏,蜷縮著自己,等待天亮。在北京,有近百萬人這樣生活著。
河南女孩小文姐妹倆住在朝陽區國展附近一間地下室,3平米的空間只能放下一張單人床,上面還要搭張桌子切菜做飯,水都要在門口的過道上燒,一台二十幾寸的電視機也只能屈居在門框邊。和小文一起住在這處地下室的共有十幾戶,價錢都在幾百元左右,分為地下兩層,她們租住的這間最小,也要近400元。
雖然條件很艱苦,但小文的妹妹依然為能租到這個房子感到自豪,她説很多地下室都是頂上漏水,底下滲水,這麼乾淨還有暖氣的已經不好找了。
據北京民防局統計,目前,在北京像小文姐妹這樣居住在人防工程中的流動人口有15萬左右,而北京市住建委2009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北京的1.7萬套普通地下室中,還居住著近80萬人口。這意味著,在北京中心城區的地下空間中,住著近百萬的流動人口。
“廉租房真的離我們很遠”
小文所在地下室的衛生間是公用的。她的鄰居小王洗衣服的同時,不斷有上廁所的人進進出出,墻上還貼著“已安裝監控,請注意形象”的標語,但小王對此並不介意。
小王家在河北,最早來北京時住在海澱區的平房裏,鄰近北五環,“進城要一個多小時,還老堵車”。後來他搬到這裡和舅舅同住,雖然價錢差不多,但方便了很多,“走著都能上班”。
對於要清退地下室的消息,小王表現得十分無奈,“那這樣我們只能再回到郊區,這裡的房子太貴了”。但小王也堅決表示不會放棄北京,他説自己已經在北京積攢了一些客戶,回家還要重新開始。
對於是否能得到安置,小王十分認真地詢問真的有77元一個月的廉租房嗎?在得到證實之後,他不無感慨地説,“什麼時候這些政策才能落到我們外地人頭上,廉租房真的離我們很遠”。
■新聞背景
上世紀90年代人防工程曾被鼓勵運用
從上世紀80年代起,北京結合地面建築建立起大量的地下人防工程,但很多都處在閒置狀態。因缺少專項基金維護,又缺少專人管理,許多地下人防工程垃圾成堆,日漸破敗。
為了改變地下人防工程這種臟亂差的狀況,上世紀90年代,政府提出“以用促管,以洞養洞”的方針,鼓勵大家使用人防工程,並收取一定的使用費。當時的承租人開始利用人防工程開辦地下旅館,但數量並不多。
到了上世紀90年代末,隨著大量外來人口的涌入,這種局面變得大為不同。到2004年,北京形成了人防工程出租的高峰,並逐年遞增。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