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北京平谷273個村莊將整合撤並 土地將規模化經營

2011年06月03日 22:06:17  來源:京華時報
字號:    

  前天,平谷區政府與北京市農研中心正式簽約,成為本市首個“農村經濟發展創新研究試驗區”。平谷區農工委書記吳連江在簽約後表示,目前平谷已經制定農村社區化管理的全區規劃,全區273個村莊將逐步整合撤並,打造新型生産生活社區。

  “基本思路就是小村併入大村,農村向小城鎮集中。”吳連江説,根據最新規劃,在平谷區16個鄉鎮273個村莊中,平谷新城周邊的18個村莊將併入平谷新城;馬坊、峪口、金海湖等5個市、區級重點小城鎮則將就近吸納周邊村莊,形成新型生産生活區;餘下的11個鄉鎮將各自打造2-3個大型生活社區。

  “撤並部分村莊後,部分農村勞動力將向第二、三産業集中區域聚集,而原有土地通過流轉實現專業化、規模化運作。”吳連江説,作為新農村經濟試驗區,平谷區在村莊撤並工作中將結合“社區化管理”,為農民提供良好的生活服務。

  焦點1:土地問題

  土地將規模化經營

  農民上樓,土地何去何從?吳連江表示,農民上樓後,可通過3種方式進行土地流轉,從而實現土地的規模化經營。

  一是農戶間的流轉,使土地集中到某一戶農民手中,讓真正想種田、會種田的農民留下來,成為種田大戶。二是成立土地合作社,反租農民土地。農戶按入社土地産生的效益以及跟合作社的約定獲取分紅收益。三是農民自願將土地流轉出去,集中向社會出租轉包,發展現代農業項目。農民成為項目的工人,同時可獲得土地出租的收益和打工的收益。

  

  有利發展“專業”農民

  吳連江表示,土地流轉一方面有利於土地的高效利用,推進標準化、規模化生産,從而提供大宗農産品,降低交易成本;另一方面,有利於促進社會分工,讓一部分農民依靠大面積種植,成為“專業”農民,而另一部分農民從農事中解放出來,靠務工收入成為工人。

  

  部分人暫失土地收益

  “當然,土地流轉有些時候也會帶來一些不利的影響。”吳連江説,目前農産品價格較低,農民種田收益不高,一戶4口人的家庭,僅靠每人一畝三分地的收益,可能一年也不

  足5000元。隨著農産品價格的提高,種田的收益也可能提高,但土地一旦流轉出去,就必須遵照合同,農民在合同期內不可能再把土地收回來,因此將失去這部分土地收益。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