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我國城市的“十一五”與“十二五”

2011年06月03日 22:06:33  來源:北京日報
字號:    

  我國城市的十大變化與十大發展新趨勢

  “十一五”中國城市價值十大新變化

  變化一:城市實力顯著增強,但制約發展的人口資源環境矛盾日益凸顯。

  2008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GDP總量達18.6萬億元,佔全國GDP總量的62%。與此同時,人口資源環境矛盾凸顯,資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土地高擴張的城市發展模式亟待轉型。

  變化二:區域發展格局基本形成,但區域不平衡不協調形勢依然嚴峻。

  2009年以來,13個區域規劃先後上升到國家層面,東西呼應、南北互動的區域發展格局基本形成。但協調機制尚不健全,區域發展差距過大的狀況仍未得到根本扭轉。

  變化三:城鄉統籌取得明顯成效,但阻礙城鄉發展的二元“鴻溝”問題依然突出。

  “十一五”,城鄉間公共服務、每人平均收入和生活水準差距擴大的趨勢得到遏制,但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城鄉差異的土地制度、城鄉分治的管理制度依然是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體制障礙。

  變化四:城市化水準顯著提升,但日益蔓延的“城市病”成為重大挑戰。

  “十一五”期間,我國城鎮化率由2006年的42.99%提高到2009年的46.59%,年均提高0.9個百分點。但城市無序開發、城中村、垃圾圍城、交通擁堵、住房擁擠、城市安全等問題日益突出。

  變化五:城鄉居民生活品質明顯提高,但生活品質有待進一步提升。

  2006年-2009年,我國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從11760元增長到17175元,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從3587元增長到5153元。為城鄉居民提供更加優質的公共服務、更加優秀的文化、更加優美的生活環境、更加和諧的社會環境、更加公平的發展機會成為政府的重點任務。

  變化六:城市設施功能日趨完善,但城市文化軟實力亟待提升。

  “十一五”以來,中國城市在道路交通、綠化美化等“硬環境”上得到很大改善。但文化服務和文化産品與城鄉居民的文化需求不相適應,提升文化軟實力成為實現城市內涵式發展的必然要求。

  變化七:基本公共服務得到改善,但公共服務水準與居民多元化、多層次、多變性需求尚存差距。

  “十一五”,為群眾提供就業服務、社會救助、養老保障、公共教育、公共衛生、公共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務方面得到改善。但總體上城市公共服務無論從數量還是品質上都還無法滿足公眾需求,對公共服務的投入産出效率也偏低。

  變化八:民主化進程明顯加快,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任重道遠。

  當前,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進程複雜交織,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群眾追求權益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分配公平、共用發展成果的意識和訴求強烈,推進社會公平正義任務十分艱巨。

  變化九:城市發展加速轉型,但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尚未建立。

  特別是金融危機以來,各省市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出發,紛紛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增長品質和效益作為戰略重點。但綠色、低碳、宜居等引領城市發展未來發展的全新模式尚未真正建立。

  變化十: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深入推進,但不穩定、不安全、不和諧、高風險因素仍然存在。

  當前五種不穩定因素正在演變成為城市的潛在風險:一是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二是社會深層次矛盾日益凸現並有激化趨勢;三是社會治安形勢嚴峻;四是官民衝突加劇;五是非傳統危機和人為製造的危機正成為城市安全的主要危險。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