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世界的理解與信心

時間:2010-10-29 09:49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10月19日電 謀定而後動,治國之良策。

  1953年以來,中國已謀劃和實施了十一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2010年10月18日,十七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由此,“十二五”規劃的思路和精髓已經清晰可見。

  “十二五”規劃,關乎中國未來,同時牽引著世界目光。理解與信心,這是世界對中國未來傳遞的資訊。

  節點——世界的視角

  海外人士或媒體普遍注意到,中國著手制定“十二五”規劃正值一個喜憂參半的時刻,一方面“十一五”規劃取得了光輝業績,另一方面中國當前又面臨諸多挑戰。

  美國《中華商報》指出,在即將過去的“十一五”,中國成功應對了國際金融危機、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成功舉辦了北京奧運會、新中國成立60週年慶典和上海世博會等重大活動,中國的經濟規模先後超過義大利、法國、英國、德國、日本,躍居世界第二,綜合國力、民族凝聚力都顯著提升。

  另一方面,這家報紙也注意到,當前世界經濟正在步入後危機時期,全球供求結構正在發生變化,國際貨幣戰、貿易戰風聲鶴唳,中國的周邊外交難題接踵而至。與此同時,中國國內也面臨不少問題:收入分配的失衡,貧富差距的擴大,醫療、教育、社保等改革都進入了關鍵時期。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研究員陳剛認為,“十一五”期間,中國經濟增長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尤其在抵禦全球金融危機過程中表現出色。但當前收入分配的差距擴大、資源消耗的快速增長也給可持續發展帶來巨大挑戰。

  新加坡《聯合早報》也注意到,十七屆五中全會是在中國面對日益迫切的經濟轉型壓力,人民幣升值壓力和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研究和制定“十二五”規劃建議的。

  從海外輿論可以看出,在“十一五”即將結束,“十二五”呼之欲出之際,中國政府和人民正站在一個新的發展節點上,既有理由為過往的成績感到自豪和喜悅,更有必要整裝待發,踏上新的征程。

編輯:吳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