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中國各地開展糾紛大排查 力求把矛盾解決在基層

2011年06月03日 22:06:45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閱讀提示】社會矛盾底數不清、情況不明,往往導致錯過解決矛盾最佳時機,使一些矛盾升級惡化。近年來,在中央政法委的部署下,全國各地各部門積極探索從群眾最關注的問題入手,深入開展矛盾糾紛大排查工作,努力使糾紛早解決、矛盾不上交,把各類矛盾糾紛解決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取得了一定效果。

  走出去請進來摸準實情

  為預防和解決社會矛盾打基礎

  “此事我會親自負責協調,保證負責到底。”9月28日,廣東省廣州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市公安局局長吳沙,在群眾接訪現場,聽完一位被詐騙群眾的訴求,語氣堅定地向相關查案人員指示:“力量不夠要增加,力爭儘快解決”。

  公安機關一把手接待來訪群眾,走近百姓身邊,現場解答群眾疑惑、解決群眾困難,這在全國公安機關,早已形成慣例。公安機關的大接訪、大走訪做法,正是全國各地各部門走出去、請進來,面對面與群眾交流、了解群眾疾苦、摸清矛盾底數的一個縮影。

  小矛盾不及早解決勢必會引發大糾紛,小隱患不儘快排除難免會引發大事件。針對之前社會矛盾排查化解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早在200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於進一步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意見》中就明確提出,“建立健全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機制,把這項工作納入經常化、規範化軌道”;200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中央政法委員會、中央維護穩定工作領導小組關於深入推進社會矛盾化解、社會管理創新、公正廉潔執法的意見》;2010年,中央綜治辦下發《關於切實做好矛盾糾紛大排查大調解工作的意見》……

  “立足抓早、抓小、抓苗頭。”在黨中央、國務院及中央政法委出臺的一系列政策部署下,全國各地各部門紛紛開展矛盾糾紛排查工作。

  以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為主進行日常排查活動;以黨政主管部門為主開展行業、系統的排查;矛盾糾紛多發領域、行業和群體,鄉鎮(街道)每半月、縣(市、區)每月組織開展一次集中排查;針對特定地區或特定領域帶傾向性的矛盾糾紛,及時開展專項排查;在臨近重大活動、重要節慶日、社會敏感期,集中力量組織開展重點排查;有的單位和部門還通過工作例會、幹部下訪、深入基層調查研究、群眾評議會、網路輿情、設立矛盾糾紛排查提示欄等方式,暢通社情民意渠道,排查掌握矛盾糾紛狀況。

  通過長期細緻、形式多樣的排查工作,多發性民間糾紛,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涉及民生類、經濟社會發展類、歷史遺留類的矛盾糾紛,以及容易引發“民轉刑”案件和重大群體性事件或集體陳情事件的矛盾糾紛,紛紛進入管理視野,為預防和解決社會矛盾打下了基礎。

  資訊員助力耳聰目明

  成為化解矛盾糾紛的“前哨”

  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在社會矛盾排查工作中,群眾同樣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近百萬“紅袖箍”活躍在大街小巷。這些群眾志願者,既是社會治安的維護者,同時也擔當起了社會矛盾排查的資訊員。

  像這樣的社會矛盾排查資訊員,在重大節日和活動中有,在日常生活中也隨處可見。

  第一時間發現問題、第一時間化解矛盾、第一時間整理上報,這是“義務和諧員”的職責。今年6月18日,在四川成都市雙橋子街道,近2500名“義務和諧員”亮相社區。據介紹,路北社區首批“義務和諧員”上崗僅一個月,就先後調解各種矛盾糾紛36起,制止不文明行為113次,為居民提供服務27次,發現不安全重大線索3條,已成為名副其實化解矛盾糾紛的“前哨”。

  遼寧省阜新市以社區為單位,組建了以社區幹部和治安積極分子為主體的資訊員隊伍,開展排查調處工作。今年9月20日,阜新縣城區內一居民打電話給社區,稱樓上滲水,找不到主人,情緒非常激動。接到資訊員報告後,社區管片委員陳艷華立刻找到外來暫住人口情況登記簿,及時聯繫到樓上住戶並趕到現場,在迅速排除漏水問題的同時,又耐心做兩家思想工作,避免了鄰里之間産生矛盾。

  今年7月,從江蘇連雲港到常州打工的茆某,因擺攤賣菜糾紛與沈某發生口角和扭打。雙方互不相讓,揚言要召集幾十名老鄉來拼個高低。社區民警得知情況後,立即介入調解。雙方握手言和,一起聚眾鬥毆事件得以消弭。這場糾紛的快速解決,得益於當地派出所聘請了500多名“馬路天使資訊員”。來自四面八方的資訊,通過數字化軟體,按“關鍵詞”自動分類匯集、研判,讓社會矛盾第一時間顯現、第一時間分流、第一時間化解。目前,該派出所已經排查社會輿情2269條,掐滅了180多個矛盾“導火索”。

  資訊員隊伍的建立,使一些地方的黨委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的眼更明、耳更聰,通過一些苗頭,及時發現隱患,為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奠定了良好基礎。

  風險評估從源頭減少矛盾

  由“保穩定”向“創穩定”轉變

  穩定是發展的前提和保障。建立健全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紮起預防籬笆,從源頭上減少矛盾的産生,這是黨中央、國務院的明確要求。近年來,各地積極建立和完善重大事項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在化解社會矛盾,實現社會穩定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遼寧省14個市全部建立了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對涉及群眾利益的重大決策和重大工程項目進行風險評估。今年以來,全省各級政府對533項重大決策和項目建設進行了風險評估,其中有74項被叫停或暫緩實施,有效地預防了群體性事件的發生。

  江蘇省近年來抓住重點領域,防範重大矛盾,紮實推進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工作,從源頭防範化解了一大批突出矛盾和不穩定因素。由於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在先,考慮和解決群眾訴求在先,矛盾防範化解在先,重大項目的群眾支援率上升,全省經過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的項目,沒有一項在實施後引發規模性群體性事件,對重大工程進行阻工、鬧事的現象減少到最低程度。與此同時,在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工作中,先後收集群眾意見和建議8000多條,投入資金4億多元,解決群眾反映的民生訴求問題3556件,為群眾解決實際困難4243件,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成為群眾期盼的“民心工程”。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江蘇省開展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的重大事項達783項,有效化解矛盾糾紛4600余件。

  由“保穩定”向“創穩定”模式的轉變,是全國各地各部門全面推行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出現的新氣象:群眾利益得到切實維護,黨群、幹群關係持續改善,逐步迎來改革、發展、穩定的有機統一。

  源頭預防 排查預警(延伸閱讀)

  市、縣、鄉鎮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組織領導部門,要積極推動地方重大決策、重大工程項目的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工作,防止和減少因決策失誤引發矛盾糾紛。各級綜治部門要把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納入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考評體系,制定客觀、公正的考評標準和實施細則,推動科學民主依法決策,著力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矛盾糾紛的發生。

  各級綜治委及其辦公室要認真組織推動各地各部門開展矛盾糾紛的大排查工作,以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社區(村組)為主進行日常排查活動,以黨政主管部門為主開展行業、系統的排查,重點是矛盾糾紛多發的領域、行業和群體。依靠群防群治力量,發揮各方積極性,建立資訊員隊伍,使排查工作制度化、長效化。進一步完善臺賬管理、報告制度。

  進一步完善受理分流、首問責任、掛牌督辦、領導幹部包案制度。市、縣、鄉三級對重大矛盾糾紛和重大問題,要實行掛牌督辦,落實責任領導、責任人、調處單位、調處方案和調處時限,依法調處,防止反覆,一包到底。

  進一步完善資訊共用、分析研判制度。要積極探索建立矛盾糾紛資訊平臺系統,努力實現工作部署、統計資訊、預警預防、排查登記、調處流轉等程式的聯網聯動、規範管理。

  ——摘自中央綜治辦《關於切實做好矛盾糾紛大排查大調解工作的意見》

  (本報記者 黃慶暢)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