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劉漢俊:農民工也是文化的創造者和文化的享受者

2011年06月03日 22:07:23  來源:新華時政
字號:    

  在“農民工——新時期産業工人的生力軍”研討會上,結合青島港發揮農民工經驗實際,中宣部《黨建》雜誌總編輯劉漢俊説,隨著農民工對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生活貢獻率的不斷提高,農民工的文化權益問題應該受到全社會的關注和重視,農民工不僅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也是文化的創造者和享受者。

  針對前一段時間少數企業接連出現的社會事件和安全事故,劉漢俊認為,農民工往往是首當其衝的受害者和最無奈的弱勢群體,這説明農民工問題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和文化現象,正成為當今社會不能不認真面對、繞不開的課題,那種無視農民工的文化需求,忽視農民工的文化創造力,歧視農民工的文化存在等不重視農民工文化建設的問題,都是短視行為。

  劉漢俊説,我國目前有2億多農民工,他們是經濟建設和社會生活的新生力量和基本力量,他們是一個既特殊又普通的群體,是離土不離根的農民,是似是而非的城鄉新居民。現代化進程如何加快和轉型,鄉土文化和農耕文明仍然是中國文化的母體和主體。農民工對城市生活和第二三産業的深度介入總是帶著濃厚的鄉土文化特點,他們繼承和創新了農村文化,延續、沿伸和接駁城市文明,對接了農村文化和城市文化,連結了第一二三産業之間的文化互動,在縮小城鄉差別、推動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獨一無二的作用,為城市文化和二三産業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新的活力,是城鄉新文化形態的創造者。但是,農民工的文化生活消費、文化權益保障、文化成果享用存在的問題仍然突出,一些企業、一些地方只顧自己的、眼前的、物質的利益,無視文化建設,不顧農民工群體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鉅額利潤的背後是文化的荒漠、精神的萎縮和思想的蒼白。我們既不能要“帶血的GDP”,也不能要“沒有文化血色的GDP”!

  劉漢俊認為,隨著城鄉差別的逐步縮小,産業關聯度的不斷緊密,農民與城市居民的深度融合,“農民工”一詞終將退出社會生活和歷史舞臺。劉漢俊呼籲社會各界要關注農民工文化建設問題,關注他們的文化需求,尊重他們的文化創造,維護他們的文化權益,讓改革開放取得的文化成果惠及億萬農民工,使他們真正成為體面的勞動者。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