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專家:大城市不能只要“人手”不要“人口”

2011年06月03日 22:08:33  來源:
字號:    

  我國現在許多大城市面臨人口膨脹難題,不斷增加的外來人口使得土地、水源、環境、交通等資源不堪重負。為此,有人提出,應通過政策控制城市人口規模。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以下簡稱“國研中心社會部”)發佈的研究報告卻認為,發達地區更有條件吸納外來人口安家落戶,以實現人口分佈與經濟集聚在空間上的協調。

  近日,課題組組長、國研中心社會部副部長貢森接受了中國青年報記者專訪。

  中國青年報: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由於聚集優質社會資源,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來人口,使這些城市土地、環境、水資源難以承受。為什麼你們卻認為,大城市應該對外來人口更加開放?

  貢森:經濟越發達的地區,人口集聚會越多,這是人口分佈的基本規律。隨著經濟的發展,就業機會增加了,自然帶來勞動力的集聚,區域消費水準也提高了,進而吸引更多的産業和人口集聚。

  改革開放以來,東部發達地區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城市的發展離不開人的貢獻,但許多城市對外來務工人員的態度卻是矛盾的,需要他們勞動,卻不希望他們分享發展成果。説白了,就是只要“人手”,不要“人口”。

  實際上,經濟發達地區現在的發展水準是與中央的傾斜政策分不開的;按照主體功能區劃,重點開發區和優化開發區等經濟發達地區,未來可能在土地、信貸、投資、財政和環保等方面享受更多的政策優惠,這些地區也應該承擔更大的義務,幫助外來人口安家落戶。

  中國青年報:但是人們一般會認為,由於資源的有限性,地區對人口的容納也是有限的。以北京市為例,從現在的人口增長趨勢看,未來10年內,北京市每人平均水資源量將不足300立方米,而300立方米是國際上公認的不應突破的底線。

  貢森:對於自然環境因素的討論不是孤立的,而必須與一定的技術條件、經濟發展水準和公共服務狀況相結合。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技術進步,各種資源的流動性增強,自然資源的剛性約束被削弱了,耕地資源、水資源等自然資源不再成為人口集聚的主要障礙,人口集聚更多地取決於經濟和社會因素,其中經濟因素更是佔據了主導地位。

  目前,我國人口正在向經濟發展速度較快的區域流動,人口集聚的趨勢比較明顯,這表明,以就業為主的經濟因素是中國人口空間分佈的決定因素。如果將水資源等自然要素的影響絕對化,多數東部發達地區水資源都超載了,人口都要外遷。顯然,這與全國人口“孔雀東南飛”的普遍選擇是不相符的。

  實際上,按照國際上通用的綜合性可持續指標來測量,我國發達地區的綜合資源的人口承載力還有較大富餘。但我們在調查中發現,許多發達地區都以資源環境已經超載、社會環境變差作為託辭,不願意吸納外來人口。但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又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崗位,可以吸納更多的外來人口,這是地方政府難以控制的。過去幾個月,沿海地區普遍出現的“民工荒”就是一個例證。

  中國青年報:現實情況是,許多大城市由於人口增多帶來許多問題,如交通擁擠、水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等。

[責任編輯:孫金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