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發改委等部門近期頻繁談物價 引導百姓消費預期

2011年06月03日 22:08:43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國家統計局與國家發改委談物價的話題近來頻現媒體報端,對於百姓關注的物價話題,兩大部門也以各種渠道發出澄清的聲音,其中,發改委在近期三談物價(5月14日、19日、24日),主動回應百姓關心的熱點問題,受到各界關注。

  統計局專家稱蔬菜短期暴漲影響有限

  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最新數據顯示,4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了2.8%,其中,食品類漲幅最大。三四月份全國蔬菜價格同比分別上漲18.5%和24.9%,而北京漲得更多一些,分別上漲32.7%和32.6%。

  但單從CPI看,統計數據卻顯示很低,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國家統計局有關專家對此解釋稱,CPI不是單一商品的價格漲幅,而是一個總體指標,反映的是全國13億多人消費的商品和服務項目的價格變化情況。而百姓對物價上漲的感受往往是對單一商品價格變化的感受。

  另外,有些商品和服務是經常性的消費項目,百姓對價格的上漲更敏感。比如大蒜價格暴漲,老百姓感受特別深,但可能忽略了豬肉價格低於去年同期,其他蔬菜價格也沒像大蒜一樣瘋漲。雖然蔬菜漲幅很大,但蔬菜在CPI中的比重有限,短期的暴漲對CPI總指數的影響是有限的。

  對於有百姓覺得生活成本越來越高,CPI是否被低估的問題,統計局專家指出,這是個人承受能力的差異。如低收入家庭的支出大部分集中在食品和水電氣等生活必需品上,當前CPI調查的八大類商品及服務項目中又以食品類、居住類漲幅居首,因而低收入家庭會感到價格漲幅大、生活壓力增加。對高收入人群來説,食品支出佔總支出的比重小,而他們購買的轎車、手機、電腦、液晶電視等價格又多為降價趨勢,因而對價格上漲也就沒有那麼敏感,承受能力也更強。

  一般來説,普通居民關注的是“吃穿用住行”等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商品和服務。而CPI調查的範圍更加廣泛,是一個加權計算後的綜合平均數,其中既包含有上漲的品種,也包括了下跌的品種,如果居民用具體上漲的商品或服務項目的價格與公佈的居民消費價格總水準相比,就會覺得CPI低估了。

  對於有個別網民稱蔬菜價格“發燒”,CPI數據未反映真實通脹水準。價格統計專家龐曉林表示,如果拿國家公佈的CPI跟我們每天上街買東西所接觸的每一種商品去比較,往往大家會産生誤解或者是錯覺,因為不同的人群對物價的感受是不一樣的,不同的消費結構群體對物價的感受也是不一樣的,不同地區的物價漲幅不一樣,大家對物價的感受也是不一樣的。産生這種差異的原因很多,也是近年來新聞媒體和網路質疑CPI的問題之一。

  發改委頻頻發文談物價 強調穩定市場價格

  無獨有偶,國家發展改革委24日在其網站上也公佈了一則消息,內容是召開全國物價局長會議,部署加強價格調控監管,穩定市場價格工作。

  發改委在部署這項調控工作時,也特別強調指出,1-4月份居民消費價格平均上漲2.4%。當前,蔬菜等食品價格隨著氣溫回升正逐步回落,雖然去年下半年價格上漲對今年翹尾影響因素較多,但在市場總體供大於求、重要商品政府儲備充裕的情況下,實現全年居民消費價格平均上漲3%左右是有基礎的。

  會議並強調,價格穩定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生活必需品價格上漲,將一定程度增加群眾生活支出,加劇流動性充裕帶來的通脹預期。會議要求,各級價格主管部門要高度重視加強價格調控監管,切實穩定通脹預期的重要意義,把思想認識統一到中央的各項部署上來,切實做好各項穩定物價工作。

  而在此前的5月中旬,發改委頻頻在其網站上發文談物價——

  5月14日,國家發改委網站刊發《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司負責人就當前價格形勢答記者問》,相關負責人表示,進入三季度後,由於翹尾因素逐漸消失,CPI同比漲幅會逐步回落,實現全年預期調控目標“是有基礎的”。

  時隔三天,國家發改委再度發文聚焦物價。發改委在《二季度CPI將繼續保持溫和上漲態勢》一文中表示,二季度,伴隨著天氣好轉、供應增長,鮮菜、鮮果等農産品價格將有所回落。進入5月份以來,由於天氣好轉,北京、瀋陽、蘭州、重慶、武漢、南京、杭州等地區的蔬菜價格已開始大幅回落。本月9日,北京25種蔬菜平均批發價格比5月初下降了21%。

  發改委價格監測中心24日也公佈了一項有關菜價的監測數據,數據顯示,5月19日,全國主要農産品批發市場24個蔬菜品種平均價格比4月底下降17.88%,價格呈逐周下降走勢。隨著夏季蔬菜生産、供應旺季的到來,各地露地蔬菜將陸續大量上市,預計菜價將進一步下降。(秦欣)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要聞 時政新聞

[責任編輯:孫金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