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官員“網路恐懼症”剖析 症狀不同“病理”亦不同

2011年06月03日 22:09: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什麼是官員“網路恐懼”症呢?似乎現在還找不到一個明確的可以使大家認可的定義,有人指出,網路恐懼感是人們面對網路迅猛發展所産生的一種不適應感。本人認為“網路恐懼”可能不僅僅是不適應,而應當是對網路的害怕和躲避的心理現象。從網路熱點事件來看,當前官員“網路恐懼”症狀不同,“病理”也不同,大多是因為自身有問題,被網路這個“放大鏡”照了出來,也有因為網友的偏見而讓人“被動”恐懼的。總結近年來熱點網路事件,具有以下幾種類型。

  囂張型:“天價煙局長”周久耕

  典型案例:被一些網民稱為“天價煙局長”的周久耕于去年10月份被江蘇省南京市中級法院以受賄罪一審判處有期徒刑十一年。而周的出事和“落馬”很大程度應當歸功於網路的威力。先是周的關於房價的不當言論被人在網路上猛批,接著是周在公眾場合所吸的價格上千元一包的所謂高檔香煙和所戴的一塊名錶被細心的網民發現並搬到網上,之後是有關政府部門啟動對周的違法行為的調查和處理,最後是司法部門的依法判決。在整個過程中,網路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點評:可以想像到,周久耕們對網路肯定是充滿了害怕的心理,也肯定會有躲避的願望。這些少數官員,由於有著各種違法行為,既害怕黨政部門的監督,也很害怕新聞監督,但最怕的是廣大群眾通過網際網路的檢舉、揭發和擴散。

  好色型:煙草局長韓峰

  典型案例:“這個局長有意思,日記啥都寫。”2010年2月28日,廣西煙草系統幹部韓峰的日記在網上廣為流傳。網友“含仙子”在天涯社區發帖展示的“局長日記”,共計145篇,每篇一般幾十字,記載了韓峰與多名女下屬、同事淫亂,收受賄賂等內容,被稱為新的“官場現形記”。這段“香艷日記”從2009年11月開始在小範圍流傳,經過三個月發酵,在今年2月引起公眾關注。官方迄今沒有披露日記是如何洩露的,來賓市警方曾稱,最早的發帖地點位於廣東。有網友對日記真實性提出懷疑,認為日記如此私密的東西,不太可能外流,但也有網友相信是真實的。2010年3月1日,官方宣佈紀檢部門對韓峰立案調查,3月9日韓峰被移交南寧市檢察院立案調查,13日廣西自治區檢察院批准對韓峰進行逮捕。

  點評: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進入網際網路時代,一切醜惡都可能暴露于網路的“光天化日”之下。

  庸官型:“十不知道局長”

  典型案例:2010年3月14日,河南省新密市東興煤業有限公司發生重大安全事故,造成25名礦工不幸遇難。次日中午,新華社記者在礦難現場,向新密市安監局局長王某問了10多個關於礦難的問題,其中有10個他大都回答“不知道”,網友叫他“十不知道局長”。這個“一問十不知”的庸官在網上被猛批後,3月17日就被新密市委下令免職。

  點評:對這些混日子的官員來説,最好是沒有網路,這樣不負責任的對話就不會影響自己的官運了。你説,他們能不怕網路嗎?

  醉酒型:深圳海事局原黨組書記林某

  典型案例:2008年10月的一天,有網友爆料,一位自稱北京來的高官的中年男子在深圳市某酒樓猥褻一名11歲女孩子,帖子發後立刻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有正義感的網友很快就指認出,這名男子時任深圳海事局黨組書記、副局長林某某。在事件發生兩天后,深圳海事局緊急召開新聞發佈會,宣佈林某某已被停職。

  點評:林某某這樣的領導幹部可能平時工作是很不錯的,很有工作能力,功勞和苦勞也可能都不少,為人處世都很合乎社會規範。但是在酒後亂性,發生了正常情況下不會發生的嚴重違法行為,應屬於醉官行為。

  “被動”恐懼型:“最年輕市長”周森鋒

  典型案例:2009年6月,29歲的清華大學畢業生周森鋒,無疑是網路熱點人物。6月21日,他以全票當選湖北宜城市市長,成為湖北省目前年齡最小的市長。“最年輕市長”的消息一齣,頓時引發網路熱議。“後生可畏”還是“後臺可畏”? “幹部年輕化”會不會在“拔苗助長”?選任程式是否公正?是否符合幹部任用規則?等等一系列問題,成為媒體和公眾關注的焦點。周森鋒的家庭背景、在學校的表現、穿衣戴帽、生活作風、工作成績,被全面關注。年輕市長以沉默應對“全民考核”,媒體評論29歲市長在質疑聲中前行。

  點評:這一類幹部往往“木秀于林”,具有“非常”特徵。“最年輕市長”遭遇網路風暴,充分展現當前網路的非規範特徵,對於那些具有“非常規”特徵的官員來説,只要自己坐得正、行得端,那就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説吧。

  僵化型:不願接受新事物

  知識不足型的“網路恐懼”症,這種情況可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就是許多不愛學習新鮮知識,不愛接受新鮮事物的官員們,由於自己不會上網,不會使用網路學習和交流,因此有點討厭網際網路。這些官員之所以不喜歡網路,因為網路給他們壓力了,不學習就不會用,可以將他們歸結為資訊時代邊緣化群體,對網路具有內在的恐懼感。

  沉默型:悶聲才好發大財

  那些擁有特殊利益和小團體利益的部門的官員,由於不願意上級部門和公眾知道自己的過高收入和福利待遇,因此厭惡網路,恨不得所有新聞媒體都消失才好。去年網上曾流傳過中石化天價吊燈,還有大批低價團購住房的事件,都引起了網民的關注。這些壟斷性企業崇尚的是“悶聲發大財”的理念,極少主動披露這些資訊。因此,可以推斷,凡是具有特殊利益的行業和政府部門的官員,是比較恐懼網路的。

  一些政府部門以各種理由不願意公開財政資訊,就是有“難言之隱”。如果公開財政資訊,那些領導幹部怎麼能夠經常更新八成新的豪華轎車呢? (許光建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導)

  官員“網路恐懼”三種表現

  近年來,官員們已被無情地扔進了網際網路的汪洋大海,不免使一些官員産生“網路恐懼”,呈現出各種表現。

  表現一:漠視網路監督,打擊報復網路舉報人。由於網路監督的主體合法性尚不明確,監督手段缺乏或受到限制,網路監督資訊不可避免地帶有局部性和片面性,一些被舉報的政府部門或官員便抓住這些把柄,想方設法逃避責任,甚至掩蓋自己的嚴重錯誤,用手中的權利迫害網路舉報人,引發網民激憤情緒,導致事件升級。

  表現二:反應滯後,喪失引導網路輿論的主動權。由於濫用網路監督權現象的存在,有人利用網路打著監督的旗號,誇大事實,散佈謠言,侵犯他人合法權益,宣泄對社會的不滿情緒。這種攻擊輕則危害他人的權利,譭謗名譽,重則可能影響到社會的穩定和安全,引發網民情緒失控。對此,一些政府部門和官員採取回避或置之不理,害怕引火燒身,以至嚴重損害了政府的公信力。

  表現三:視網路監督為洪水猛獸。通過網路曝光,大量違紀違法官員和腐敗案件受到查處,使許多官員被震懾。然而,這只是網路監督的一個方面,無處不在的目光不僅對官員檢點自身言行,而且對於官員的決策、管理水準都是一種挑戰,網路監督不僅要捉蛀蟲,還要維護大樹肌體的生態健康。這對任何官員都是嚴格的考場。譬如,2008年歲末周久耕事件發生後,南京市的許多官員似乎一夜之間換了一身“馬甲”:高檔名牌服裝不穿了,名牌手錶不戴了,高級轎車不坐了,天價香煙也消失了。 (丁紅 陳麗影 作者單位:湖南商學院;陳麗影為湖南商學院紀委書記、教授)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要聞 時政新聞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