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向世界傳遞希望的信號——2010年兩會的時代坐標

2011年06月03日 22:09:34  來源:新華社
字號:    

  新華社北京3月12日電(記者趙承、劉健、安蓓、韓潔)3月,一場紛紛颺颺的桃花春雪飄落。北京,迎來了與往年不一樣的早春。

  正在召開的2010年兩會,也與往年有所不同——

  這是一個更加令世人矚目的大會。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率先回暖的中國,新的一年能否在紛繁複雜的經濟形勢和發展環境中穩住陣腳,繼續領跑世界,為全球經濟復蘇提供新引擎?世界關注著。

  這是一個更加走近百姓的大會。在困難中取得驕人業績的中國,新的一年能否續寫輝煌,推出順應民心、遂民所願的民生新舉措?全國人民期待著。

  這是一個開啟新時代的大會。站在新世紀又一個十年的新起點上,新的一年中國能否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以新的姿態奔向未來,再創新的十年輝煌?歷史注視著。

  春風駘蕩,瑞雪翩躚。人民大會堂牽動著世人的目光……

  國際社會關注兩會——大危機、大調整、大變革,世界坐標上的焦點正在悄悄地發生位移

  透過兩會這個窗口,從外國普通網民、媒體、專家,到政要,正在聆聽中國,揣摩中國。

  世界如此關注中國兩會源自過去一年多全球經歷的那場驚心動魄的危機。

  以雷曼兄弟公司破産為標誌,當百年一遇的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一批又一批的企業如多米諾骨牌倒下。世界經濟哀聲一片。誰能在這樣一場排山倒海似的危機中率先走出?世界各國都在猜測打量。

  中國領先破冰,向世界傳遞奮進的信心。在快速出臺了所有刺激經濟計劃後,2008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大氣魄地提出了保八的增長目標,引來國際社會不少懷疑的眼光。

  2009年1月12日,美國《時代》週刊刊登這樣一篇文章:《中國經濟的最後支柱不再堅挺》。文章預言:“中國難以有經濟核心以繼續其‘奇跡’。中國只是一個身陷囹圄的大國。”

  然而,7個月後,這個悲觀的結論被證明落空。還是這家週刊,刊登了題為“中國能否拯救世界?”的封面文章,封面上一隻熊貓正拿著打氣筒給癟了的地球打氣,期盼不言自明。

  聯合國2009年的世界經濟報告曾指出,如果中國能夠在當年實現8%的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將達到驚人的50%。這個“如果”,最終變成了現實。

  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開幕式上,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宣佈,2009年國內生産總值達到33.5萬億元,比上年增長8.7%。

  大危機、大調整、大變革,世界坐標上的焦點悄悄地發生位移。中國因在國際金融危機中的優秀表現,走到了世界的聚光燈下。

  “對過去的一年,人們可以給出各種各樣的定義,但如果以作用最顯著的那個國家的名字來命名這一年,那這一年應該叫中國年。”俄羅斯《獨立報》近日發表編輯部文章,這樣描繪中國的作用:“危機時期,中國起到了世界經濟火車頭的作用。”

  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近幾天出席了幾場研討會。他感受到撲面而來的熱情:“一到會場,外國專家總是與我探討中國的兩會。中國的經濟,從舞臺的邊緣走向了舞臺的中央,其國際性越來越明顯了。”

  “世界工廠,正在向世界市場轉變。僅就進口而言,今年前兩個月,中國增長高達63%。這對尚在緩慢曲折中復蘇、尚處於市場疲軟的世界各國來説,是一個振奮的消息。”

  “境外輿論空前關注今年中國的兩會,凸顯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下,中國在國際經濟政治新格局中地位的變化。”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秘書長盧邁説。

  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認為,中國經濟的狀況與其自身相關。早在今年兩會開幕前的一週裏,很多外國網民就像關心自己的家事一樣關注起遙遠中國的國事來了,其熱情之高甚至不輸于中國網民——

  “為什麼全世界經濟危機的情況下,中國仍然能夠高增長?”“今年中國的刺激經濟政策會不會退出?”“中國快速增長的經濟對其他發展中國家有何益處?”……

  3月3日起,總數超出去年的外國記者陣容出現在中國兩會的會場。他們從一個會場跑到另一個會場,聆聽著,思考著,提問著,手指在鍵盤上跳動,一條條“中國消息”從指尖流淌出去……

  同樣關注中國兩會的,還有許多國際研究機構。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的研究員陳剛這幾天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每天跟蹤中國兩會熱點,分析背後傳遞的政策變動。

  “今年是中國-東盟自貿區元年,中國的崛起強大,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政策的調整,對東亞乃至整個世界發展都影響很大。”陳剛説。

  世界聚焦中國兩會——

  走出國際金融危機最困難的日子,復蘇的道路仍然曲折漫長,但大宗商品的價格已在向上攀升,刺激經濟政策走向何方,各國面臨著艱難的抉擇。中國的選擇取向是一個風向標。

  “中國讓世界松了口氣。”觀察兩會的韓國媒體説,由於中國人民銀行從今年初已先後兩次上調銀行存款準備金率,人們紛紛預測可能很快會實施退出經濟刺激戰略。而此次兩會完全沒有提及其可能性。中國政府保持與去年接近的財政赤字規模,意味著今年將繼續推行經濟刺激政策。

  世界聚焦中國兩會——

  當前,世界格局發生重大變化,各國都需要重新“調焦距、對光圈”。中國對外關係的走向惹人關注。

  一項網上調查顯示,近90%參與調查的境外受眾認為,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的作用“很重要”,他們普遍關心中國與其所在國家和地區之間的關係,並希望與中國開展更廣泛、更深入的合作與交流。

  從G20峰會到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中國越來越多地參與到國際事務的討論和解決中,參與到國際政策的制定中,在國際經濟中的話語權得到提高。

  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所長宮力説:“環顧國際,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大國的崛起,中國在國際經濟政治秩序中發揮的作用,是國際關注中國兩會的重要動力。”

  世界聚焦中國兩會——

  面對國際金融危機,中國行動迅速、出拳有力,回升強勁,不少外國人在探究,中國成功的秘訣是什麼?

  3月5日,德國《法蘭克福評論報》這樣寫道:“中國以幾乎剎不住車的經濟增長率挺過了金融危機。目前流行的不是提醒中國尋找其他政治制度,而是尋找北京的成功秘訣。”

  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再次顯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當危機降臨時,能夠在最短時間內調集各方面的力量,甚至是舉全國之力,統一行動,奮力抗戰,這是我們在世界範圍內率先回升向好的決定性因素。

  “毫無疑問,規模龐大的中國經濟好比引領世界經濟前行的一艘巨輪。”亞洲開發銀行駐華代表處高級經濟學家莊健説,全世界通過兩會密切關注,中國這艘經濟巨輪的任何一個變化,都可能會影響各國對本身經濟前景的判斷和決策。

  人民群眾心繫兩會——民生的主題讓兩會與百姓的距離越來越近,公平與正義的內涵更加扣人心弦、深入人心

  加拿大《環球郵報》這樣描述中國的兩會:有兩場有關中國前景的討論正在展開,一場是在人大和政協的兩會上,另一場是在網際網路的論壇上……

  其實,他們的描述並不準確,此時,討論的場景遠遠不限於此,可能在天津的勸業場前,可能在上海浦東新區的寫字樓裏,可能在公交車上,在會議室裏,在工廠的車間,在田間地頭……

  無怪乎一些輿論專家評論説:今年的兩會已不單純是代表委員的兩會,而是面向普通大眾的全民論壇。兩會,也因此被中國公眾賦予更多的期待。

  民生主題,像一根紅線把普通群眾和兩會緊密相連,不斷匯聚起前進的力量。

  兩會前,各大網站不約而同地展開了“兩會熱點調查”。前10位熱點排序雖不相同,但民生問題無一例外地全都排在首位,可見民生分量之重。萬眾期待,期待著經歷了國際金融危機最困難時期後的第一個兩會,能給他們帶來新的福祉。

  兩會期間,打開各大網站的兩會報道專題網頁,你會發現許多網民在發帖反映民生問題的同時,紛紛建言獻策,提出自己的建議和對策,與代表委員良性互動,理性交流。

  兩會召開的這段時間,巴基斯坦《每日郵報》總編輯馬克東巴伯在北京,與計程車司機、記者和普通民眾都曾做過交談——

  “中國兩會不僅是與會代表對國家發展和社會民生的大討論,它更為普通民眾表達看法,參與中國的政策制定提供了機會。從民眾的表情裏可以看得出,他們對中國這樣一種民主機制是認同和滿意的。對於一個國家和社會而言,只有為公眾提供表達看法的機會,才能不斷進步,中國的發展進步是中國領導人和中國公眾共同努力的結果。”

  巴伯的話在中國網友那裏得到印證。

  “國家興亡,網民有責。”一位新華網友深情地在部落格上表示,民生問題事關千家萬戶的幸福和社會的穩定和諧,國家領導人和兩會代表委員能夠傾聽來自群眾的聲音,把民生置於中心議題,拉近了兩會與普通群眾的距離。

  兩會召開前,全國人大代表、陜西黃河集團公司24車間工段長王卉在媒體上公佈了徵求民眾建議的電子郵箱。“我公佈了郵箱,就是想吸收民意,聽聽群眾的聲音。”

  如今,王卉已經收到103封建議。“這些郵件來自全國各地,封封都是民生建議,封封都是基層百姓最關心的事情,件件事由都説得清清楚楚。這一方面讓我感到普通老百姓參政覺悟和能力大大提高了,另一方面也讓我感到作為人大代表職責重大。”

  作為基層工人代表,王卉會前還走訪了一些老職工和有困難的群眾,對他們的實際情況和需求進行了一些摸底。兩會期間,王卉關心的重點仍然是民生領域的問題,對就業再就業、國民收入分配調整、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安全生産、社會治安等方面的政策與代表們進行討論。

  因為這種傾聽,在去年那場突如其來的危機中,中國迅速做出反應,全力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加大社會保障,在危機的嚴冬中送來陣陣溫暖。

  因為這種傾聽,2009年,在異常困難的情況下,中國城鎮新增就業1102萬人,超額完成全年900萬人的就業工作目標;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分別增長9.8%和8.5%。

  因為這種傾聽,中國人有了新的希望——政府工作報告中,改革收入分配製度、解決房價問題、放寬戶籍限制、改革醫藥衛生體制、發展教育、擴大就業等人民關注的主題都濃墨重彩,提請全國人大審議的選舉法修正案草案,將使城鄉同票同權可期……

  改善民生,因賦予了公平與正義的新內涵而讓兩會更加扣人心弦。

  33歲的楊勇每天的工作是向北京南四環幾個小區送水。每到一戶,放下桶裝水後,他總是拘謹地退回到門外半米遠的距離,嚴守著這條在他看來與“城市人”之間不可逾越的界線。

  十一屆人大三次會議開幕當天,他放下手中的活計,與工友們一起守在收音機旁,靜靜地聽著溫家寶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

  這條界線將被跨越。2010年兩會上,“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放寬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落戶條件”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公平”這個詞讓他們動心。楊勇説:“靠自己的勞動吃飯不丟人。但總理的話讓我有了新的期待,期待我還有我的子孫能過上更加幸福、更有尊嚴的生活。”

  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當“新老三大件”不斷變遷,當買車、購房、境內外遊都不再稀罕,當物質生活基本得到保障後,人們把目光投向了就業、收入分配、教育、醫療等政府提供的公共産品,而這些領域都事涉公平與正義。姚景源把民生問題,進行了梳理,發現一個新的特點。

  “中國正面臨又一次重要的社會轉型,而中國的轉型和世界的再平衡在時空上形成一定的重疊。”莊健説,目前中國資源、人口結構和環境壓力凸顯,多年經濟高速發展,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擴大內需戰略的推進已受制于社會領域發展的滯後,經濟發展“倒逼”社會進步,社會領域的變革到了不改不可的地步。

  “公平”“正義”,“幸福”“尊嚴”,讓人耳目一新,令人神情激蕩,照耀著一個發展中大國邁向現代化的新征程。

  歷史透鏡聚焦兩會——在發展的景深中,我們正處在一個新的歷史關節點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決定著國家的未來,也將深刻影響世界

  九三學社中央的兩會發言材料上,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位韓國記者在書上説,“中國成為世界工廠,那麼我們應當做什麼?”他的調查結論是“我們只管開發這座工廠裏的技術就可以了。只要我們保持高一檔次的技術優勢,中國就永遠是我們的黃金市場。”

  旁觀者的冷峻觀察,讓我們對自己所處的歷史方位有了更加清醒的認識。

  “世界工廠”,這頂帽子,在中國頭上戴了不少年,它曾給中國發揮廉價勞動力優勢帶來過實惠,但這頂帽子就這樣一直戴下去,中國會怎樣?

  去年那場至今仍讓世界驚魂未定的國際金融危機給我們好好地上了一課:

  國外訂單減少,出口急速下滑,很多曾經風光無限的出口企業被這突如其來的變化驚得不知所措。國內外企縮水了,有的甚至一夜間蒸發。大批的農民工無奈地背起鋪蓋踏上返鄉路……

  經濟的航船在驚濤駭浪中該駛向何方?國際金融危機給中國,也給世界出了一個難題。與此同時,一場世界範圍內的經濟發展模式調整開始悄然進行,低碳、綠色經濟、再製造,諸如此類的新概念出現在美國、英國、歐盟等西方國家的發展藍圖上。他們清楚,誰轉變得快,轉變得徹底,誰就將搶佔未來發展的制高點。

  一個世界經濟“大競爭、大調整、大洗牌”的新時代正在降臨。中國需要“換一個姿勢跑”!

  “率先轉型,主動轉型,才能在新一輪競爭中贏得主動!”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鋼這樣説。

  強國的崛起,無不是抓住重大歷史機遇期,迅速轉變産業結構和社會運作方式,制定一系列戰略目標。而今天,我們正站在這樣一個需要做出抉擇的歷史十字路口。

  中國每人平均GDP已接近4000美元,從低收入國家邁向中等收入國家行列。擺在我們面前的,有光明的前途,也有世界現代史出現過的“中等收入陷阱”。

  一個關鍵的問題是,能否以可持續的方式保持高速增長,能否以破解貧富差距矛盾避免社會的動蕩,能否以新的生態文明觀處理好人與自然的和諧。世界銀行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韓偉森發出了這樣的告誡。

  這正是今年中國兩會受到國內外更加高度關注,牽動著世界輿論神經的又一深刻之處。

  “今年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經濟結構。”3月5日,溫家寶總理在人民大會堂話音剛落,外電迅速做出反應——

  路透社5日發表評論説,無論是赤字規模、貨幣增速,還是物價漲幅,中國政府設定的目標都是留有餘地的,傳遞了中國調整優化經濟結構的決心。

  日本發行量最大的《讀賣新聞》6日以《中國向擴大內需轉換》為大標題,“濃墨重彩”地報道了中國將要做出的這種轉變。文章稱,中國將由出口投資偏重型經濟,向消費主導的內需擴大型經濟轉換,而這將給人們帶來更多經濟發展的實惠。

  日本另一大報《朝日新聞》認為,中國政府將通過著力改善收入差距,調整經濟結構,加強節能等實現可持續發展。

  其實,中國對這一歷史性轉折謀劃已久:

  “積極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1995年,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上,這一創新理念剛一萌芽,立刻引發了研究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熱潮。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中,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代替“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雖然是一字之改,但內涵卻發生了重大而深刻的變化。我國在關注GDP增速的同時,向更加關注GDP的構成和品質的觀念轉變。

  2009年12月,在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刻不容緩”。

  不到一個月,2010年初,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上,胡錦濤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對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需要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的幾個重大問題作了深入闡述。胡錦濤總書記強調,我們必須緊緊抓住機遇,承擔起歷史使命,把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目標和戰略舉措,毫不動搖地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不斷提高經濟發展品質和效益,不斷提高我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使我國發展品質越來越高、發展空間越來越大、發展道路越走越寬。這是決策層發展觀念的又一次昇華。

  進一步凝聚社會共識的兩會,向國內外傳遞出這樣一個信號:中國正站在新的起點上,走向發展的新境界。

  如果説,非典危機的突然衝擊,讓我們認識到科學發展的重要性;那麼,國際金融危機的嚴峻洗禮,則讓我們意識到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是死路一條。

  正如全國政協委員遲福林所説,今年代表委員和普通群眾比往年更為熱烈甚至是激烈的討論與交鋒,正是體現了他們在這個重要的歷史時刻所肩負著的責任和使命。

  兩會向我們展現了一幅新的圖景: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推動經濟進入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發展軌道。

  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

  取消城鄉選舉差別,實現同票同權,促進憲法規定的平等原則充分實現。

  這是又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的開始,它也必將再一次改寫中國乃至世界的發展圖景,改變人們的生活和命運。

  2010年,中國“十一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十二五”規劃的醞釀之年。這一年兩會所達成的共識,將直接決定著新一個五年的發展方向。

  2010年,中國在新世紀頭二十年機遇期中,新一個十年的開始。這一年兩會所形成的思路,將影響著到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所能達到的高度和水準。

  若干年後,回望今年的兩會,人們也許能更深刻地領會到其中的含義。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