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亮點看“兩會”涉臺聲音 情誼與務實並重

時間:2010-03-13 08:08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3月12日電 題:四亮點看“兩會”涉臺聲音 情誼與務實並重

  中新社記者 路梅

  2010年的全國“兩會”進入尾聲,從總體來看,兩岸交流合作、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臺商權益保護以及紀念辛亥革命100週年,成為代表委員們熱議的涉臺話題。

  兩岸交流合作——制度化成為必然 

 

  “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首次明確地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有專家此前曾預期,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可望於今年上半年簽署,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建設即將邁出堅實的腳步。

  理性推動的同時,大陸對臺灣同胞的情誼也盡顯其中。“兩會”召開前,胡錦濤和溫家寶都對此作出了重要宣示:“會充分考慮臺灣同胞特別是臺灣農民兄弟的利益”、“大陸可以做到讓利”,充分體現出善意與誠意。

  政協首場新聞發佈會上,大會發言人趙啟正也表示:“既然總理已經説了要讓利,那委員們會説我們讓利應該更慷慨一些。”會議期間,代表、委員對此紛紛建言獻策,熱盼這項協議儘快簽署。臺盟和臺聯界別的臺籍委員更表示,會向尚存疑慮的臺灣鄉親答疑釋惑,消除他們的擔憂。

  與往年一樣,推動兩岸各領域交流的提案依然是涉臺提案的最大宗。除了經貿交流之外,兩岸少數民族交流、兩岸客家交流、邀請臺胞共用世博等文教交流的提案也有不少亮色。

  海峽西岸經濟區——先行先試的排頭兵

  自2006年以來,“海西”已是第四次寫入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今年更強調“支援海峽西岸經濟區在兩岸交流合作中發揮先行先試作用。”

  政府工作報告中的一句話,在涉及海西發展的提案中得到了最為豐富的詮釋:“共建共管”、“産業集中對接”、“海關特殊監管試驗區”、“兩岸免稅商品貿易中心”、“臺胞落地辦證”、“兩岸車牌雙牌照”、“離岸金融業務”、“兩岸生態博物館”、“放寬臺資準入和股比”、“海峽兩岸金融合作試驗區”、“兩岸教育合作試驗區”等等,委員們不啻來了一場“頭腦風暴”,各種前沿設想令人耳目一新。

  這個與臺灣最近距離僅68海裏的東南沿海省份,與臺灣有著割不斷的“五緣”。和平發展成為兩岸關係的主題、兩岸交流合作不斷深入的潮流中,與臺灣形成“一日生活圈”的福建省,成為各種涉臺政策先行先試的“試驗田”。

  臺商權益保護——哪困難哪幫

  吳邦國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中指出,“要通過檢查臺灣同胞投資保護法的實施情況,加強對臺灣同胞到大陸投資合法權益的保護”。

  年初參與了《投保法》執法檢查的人大臺籍代表們表示,臺灣同胞、臺商協會等對《投保法》予以了肯定。在政協委員的提案中,不論是針對臺資企業融資難等老問題,還是“民工荒”等新問題,委員們都在深入調研後提出了具體的解決方案。

  “維護臺胞權益”在幾年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多次出現,是大陸各級相關部門多年不斷探索和完善的工作,也必將“細水長流”下去。

  辛亥革命100週年——兩岸合作呼聲高

  民革中央副主席修福金代表民革中央在政協大會發言時,建議明年隆重紀念辛亥革命100週年。此一倡議得到了廣泛的肯定與支援,許多委員更表示樂見國共兩黨合作,在歷史某個節點上找到對話的平臺,進一步增進政治互信,擴大共識。

  此建議也獲得臺灣島內關注及海外肯定。臺灣輔英科技大學教授蘇嘉宏表示,“孫中山先生的精神、人格和歷史功績,既是兩岸關係的起點,也是未來發展的一種指針”。

  與此同時,武漢等地的籌備活動也在規劃中。紀念辛亥革命100週年,有望成為兩岸互動的新契機。

編輯:張曉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