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跨越海峽的25載琉璃緣
——訪臺灣金馬影後楊惠姍和她的琉璃藝術博物館
“言成為誠,心音為意。”26日,發源于臺灣淡水鎮、成長于海峽兩岸的文化藝術機構——琉璃工房迎來25周年慶典,兩岸文化界在上海琉璃藝術博物館合作推出以“誠意”為主題的特別展覽。
1987年,海峽兩岸剛剛結束近40年的隔絕,已在臺灣電影界獲得金馬影後殊榮的楊惠姍與從事導演工作的丈夫張毅一同急流勇退,投身研究以脫蠟鑄造為主的琉璃藝術工藝,一轉眼已有25載。
“走過四分之一個世紀,從當初淡水河邊7個電影工作者草創事業,到現在兩岸及海外有1200多名員工、80多家藝廊,是兩岸文化界的一片大愛,支持我們的琉璃藝術走到今天。”楊惠姍對記者說。
據楊惠姍和張毅回憶,25年來,為了自己的“琉璃夢”,辛勤勞作,才有苦盡甘來。他們學習復原“脫蠟鑄造工藝”,到世界各地搜集不同流派的玻璃藝術作品,曾經頂著風沙赴敦煌莫高窟臨摹,還曾抱病燒制“千手千眼觀音”,後來還斥巨資在上海建立了一座民間博物館。
“這是一場有關兩岸文化交流的心靈之旅。當年邁出第一步,需要很大的勇氣。”上世紀90年代促成楊惠姍首次赴大陸巡展的大陸知名文藝評論人唐斯復說,張毅楊惠姍伉儷跨越海峽的傳奇故事,令眾多海內外同行感佩不已。
1993年,楊惠姍攜她的早期作品“登陸”,在北京、上海兩地辦展,讓當時對這門藝術還較陌生的大陸參觀者為之震撼。而今當年最早“登陸”的《生生不息》等三件作品,已被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
最近五年間,楊惠姍和張毅的琉璃藝術再度躬逢盛事。2008年北京奧運會,他們的作品領風氣之先,代表臺灣文化界進入奧林匹克公園“祥雲小屋”展出,世博會上,張毅的作品《千一自在》等又入藏世博中國國家館。
除了創作與收藏,楊惠姍還熱衷于在大陸推動民間博物館事業以及昆曲復興。2007年,她為上海昆劇團復排全本《長生殿》設計制作了巨型的琉璃道具“貴妃翠盤”。當大陸昆曲演員所扮演的“楊玉環”在“翠盤”上翩翩起舞,兩岸藝術家的創意就在那一瞬間珠聯璧合。
同樣是在這一年,琉璃藝術博物館在上海開館,開啟了兩岸文化界合辦公益性民間博物館的全新嘗試。而今位于上海知名文化創意園區“田子坊”的博物館新館,匯集了一批中外琉璃藝術大師的傑作,包括中、美、英、法、日等國藝術家的大型代表作,風格迥異,氣象萬千。上海博物館還與琉璃藝術博物館“結對”,在器物專業保養和陳列方面提供各種支持。
楊惠姍說:“從20多年前在大陸目睹‘中山靖王墓琉璃耳杯’文物真品的那一刻起,我就暗暗下決心,一定要復興這門流傳千年的工藝,後來又有了還原敦煌洞窟觀音造像的宏大願景,盡管過程十分艱辛,但無論是在臺灣,還是在大陸,都得到幫助,有愛相隨,支持我一直走下去。”
在過去25年間,楊惠姍還創作了眾多以“花”為主題的作品,其中包括富有傳統特色的梅蘭竹菊係列、牡丹、蓮花等,今年她又創作了題為“一朵中國琉璃花”的大型作品,寓意文化藝術事業“花”開兩岸、綿延不絕。
“琉璃工藝可能只是藝術史的一個剖面,而中華文化需要一代接一代的永續傳承。”楊惠姍說。